美国政治撕裂加深:政府关门与利率僵局的双重冲击
一、史上最长政府关门:政治极化的又一次爆发
自10月1日起,美国联邦政府因未能通过2026财年拨款法案陷入停摆,截至11月9日,关门已持续40天,超过了特朗普时期35天的纪录。
表面原因是预算分歧,实质却是政治极化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焦点在于“增强型保费税收抵免(ePTC)”政策。民主党希望延长到期的补贴,以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医保负担不增加;共和党则视此为“削减赤字”的机会,坚持削减福利支出。双方都认为僵持更有政治收益,因此几乎没有妥协意愿。
关门的影响已全面渗透社会:
- 67万联邦雇员被迫休假,73万“必要岗位”员工无薪上班;
- 军饷支付将在11月中旬耗尽,应急资金告急;
- **食品券(SNAP)**项目中断,4170万低收入人群受波及;
- 教育与儿童福利拨款停滞,机场航班削减、安检人员缺勤,飞行安全风险飙升。
多重压力正在倒逼妥协。包括高盛、花旗在内的多家机构判断,政府大概率会在11月中下旬重开,最迟不会超过感恩节(11月27日)。推动因素包括军人欠薪风险、航空系统濒临瘫痪、国会休会临近,以及民意的不满不断攀升。不过,参议院在11月10日至16日的休会将使谈判短暂停滞,最终协议仍需在医保补贴延长期限上找到平衡。
二、美联储:被政治绑架的“谨慎”
政治僵局不仅拖垮行政系统,也波及了美联储。
目前,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3.75%-4.0%区间,表面上强调“数据依赖”,实际上则陷入“观望僵局”。
10月刚刚降息后,鲍威尔及多位官员态度明显转慎。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坦言,通胀或要到2026年才能真正回到2%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在最新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将“央行独立性”列为风险因素——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说明特朗普政府正在加大对降息的政治施压。
政府关门带来的“数据断供”更让美联储陷入尴尬。
9月非农、三季度GDP初值已推迟发布,10月CPI等核心数据也大概率延期。在缺乏关键经济指标的情况下,12月议息会议几乎成了“盲飞”。
市场预期因此分化:
- CME FedWatch 显示,12月降息概率仍约 60%;
- 但美国银行认为,鲍威尔可能在任期结束(2026年5月)前暂停进一步降息。
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不确定性
美联储的下一步动作,将取决于政府重开的时间。
- 如果僵局在11月中旬前解除,劳工统计局可补发9–11月数据,美联储有望在12月再降息25个基点;
- 若延至感恩节后,数据缺口过大,12月大概率暂停。
从更长周期看,市场普遍预期新任美联储主席上任后(2026年下半年),可能重启新一轮降息周期,累计降息约75个基点。
经济面上,政府关门预计会拖累四季度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但多数机构认为影响短期可修复,2026年初有望迎来“反弹式修复”。
然而,政策不确定性已成美国金融系统的最大风险:
- 非银金融机构杠杆高企,资产估值偏高;
- 地缘风险与政治干预叠加,或加剧市场波动。
美联储或在2026年一季度提前重启扩表,但预计主要购买短期国债,对长期利率影响有限。
四、结语
美国政府关门与美联储政策僵局的交织,本质上是政治极化与经济治理能力下滑的体现。
短期看,感恩节前能否达成妥协、关键数据能否补发,是市场的风向标;
长期看,两党博弈若继续侵蚀政策稳定性、央行独立性被削弱,美国的经济复苏节奏与全球金融格局都将受到深远影响。
对投资者与企业而言,当前阶段最重要的不是预测,而是保持灵活性与风险意识——在高波动环境中,读懂政策信号的每一次细微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