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我[转帖]
認識自我
如果你認為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事,理由是因為我或某人如此告訴你,那麼我們之間的溝通就到此結束了。如果我們彼此都同意──徹底認識自己是生死攸關的事──那麼我們之間的關係就十分不同了。然後我們就能喜悅地、謹慎而明智地一塊兒從事生命的探索。我不要求你的信心,也不願自命權威,我更無意傳授給你任何通往實相的新哲學、新理念或新途徑。除了面對真相以外,沒有任何通往實相的路。所有的權威,尤其是思想及領悟方面的權威,是最具毀滅性、最邪惡的。領導者會糟蹋了追隨者,追隨者也會毀了領導者。你必須成為自己的上師和自己的徒弟。凡是人們視為必然而且重要的事,你都該提出質問。
如果你不打算跟隨任何上師,你會感到孤單,那麼就讓自己孤單吧!你為什麼害怕孤單呢﹖只因為你必須面對自己的真相,你會發現自己竟是如此空虛、遲鈍、愚蠢、醜陋、內疚和焦慮不安,一個微不足道的「二手貨」。就面對這個真相吧!注視著它,不要逃避!你一想逃避,恐懼就趁機而入了。
自我探索,並不是將自我由世界中孤立起來的病態表現,世上所有的人和我們一樣,都陷在類似的日常問題中,因此探索自我絲毫不會使我們變得神經質,因為個人與人類本來就是同一回事,我按照自我的模式,創造了這個世界,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這局部及整體的爭論中。
我必須覺察自我的整個領域,它就是個人及社會的共同意識,只有當這個心凌駕於個人及社會的共同意識之上時,我纔能成為自我的不滅明光。
然而,我們要從何處開始認識自己﹖譬如我現在在這裏,我該如何認識自己、觀察自己,看看自己的內心究竟是怎麼樣的﹖事實上,生活完全是由關係構成的,我只能在這關係的網路中觀察自己;坐在一個角落裏冥想是無濟於事的。我無法獨自生存,我只能活在與外在人、事及概念的關係之中,因此觀察我與外在人事及內心種種的關係,我才開始認識自己。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了解,都只是抽象思考而已。「我」不是個抽象的存在,「我」無法用抽象思考來認識自己,「我」必須在我的具體存在中,認出我之為我,而非理想中的我。
認識並不是智性活動。汲取認識自己的知識和認識自己是兩回事,因為你所累積的對於自己的知識,都是基於過去的往事,沈溺於往事的心時常是失意而哀傷的。認識自己和學習語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後者必須累積知識,記住一切,因為你不可能凡事從頭證明起;然而,從心理層面來認識自己,所面對的都是目前的你,知識則屬於過去。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過去,而且對於活在過去已經感到滿足了,知識對我們才變得那麼重要,我們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學、聰慧、精明的人。如果我們能夠隨時隨刻都在學習,從觀察、聆聽、注視和行動中學習,那麼你會發現,學習乃是不斷進展、永無過去的行動。
如果你說你要慢慢地學習認識自己,一點一滴地累積,這表示你並不在認識目前的你,你只在累積有關自己的知識而已。學習本身,需要一個極其敏銳的心,如果你任憑過去的觀念駕御現在,你根本敏銳不起來,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速、柔軟而機警。我們大多數人連身體都不夠敏感,我們飲食過量,我們不注意營養的均衡,我們菸酒無忌,因此身體變得粗糙而遲鈍,我們這個有機體的注意尸也減弱了。如果這個有機體的本身都如此遲鈍沈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許我們對那些和自己有關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對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這個有機體和它的精神層面分開,因為那是一種整體性的活動。
要了解一樣東西,你就必須活在其中,你必須觀察它,認識它的所有內涵、本質、結構以及它的活動。你曾經試過與自己相處嗎﹖如果己經試過,你就會發現你並不是靜止的,而是活生生的存在,要與這樣鮮活的生命相處,你的心智也必須鮮活起來。禁錮於自己的看法、判斷及價值觀念中的心,是無法鮮活起來的。
你必須具備一個自由的心智,纔能觀察自心和整個生命的活動,它必須中立於所有的贊成與不贊成、和所有的論點之外,只是純然地想要了解真相。這實在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不懂得如何去看、去聽自己的生命,就好比我們不懂得欣賞小河的美,也不懂得聆聽樹間的習習薰風。
我們一開始怪罪或批判他人,就表示我們無法看清楚了;如果我們的心老是嘮叨不休,我們便更看不見真相,所見到的只是自心投射出來的影像而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想像中或理想中的自我,也正是那個自我形象徹底矇蔽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世上最難的事之一,就是單純地去看一件事情。我們的心智太過於複雜,早已失去了單純的特質。我所指的並不是聖人所教化的那種節衣縮食,腰間只圍一塊布或打破記錄地禁食那一類不成熟的無聊舉動。我指的是那種毫無恐懼、直接了當地看一件事物的單純。我們要毫不扭曲地看自己的真面目,我們說謊時,就承認自己在說謊,既不掩飾,也火逃避。
11楼
同時,我們還需要相當程度的謙卑纔能認識自己。如果你一開始就說:「我己經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學習就到此為止;或者你說:「我不過是一堆記憶、觀念、經驗及傳統的組合,還有什麼好學的。」你仍然在停止認識自己。只要你一有完成的心,你便失去了那種純樸及謙卑的氣質;你一旦下了結論,或用知識來評斷時,你就已經蓋棺論定了,因為你正在以老舊的歷史來詮釋每件活生生的事物。如果你沒有立足點,不堅持某種定論,也沒有完成什麼的心,你纔能擁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個過於自信的人,已經和死人無異。
我們的心智由出生到死亡,就在不斷地接受某種文化的定型,然後形成一個狹隘的自我。多少世紀以來,我們就受國籍、階級、類型、傳統、宗教、語言、教育、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及各種政治宣傳、經濟壓力、所吃的食物、所處的氣候、我們的家庭、朋友、我們的經驗,這種種事物的影響,因此我們對每一種困境的反應都已經受到限制了,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纔能自由地觀察和學習呢﹖
你注意到自己的限制了嗎﹖這是你應該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而不是急著問要如何從限制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懷著「我必須解脫」之心,你也許永遠也無法解脫,因為你可能又陷入另一種形式的限制。因此,你注意到自己的限制了嗎﹖你知不知道,即使當你望著一棵樹說:「這是橡樹」、「那是菩提樹」時,這些植物學的常識,已經夾在你和大樹之間,而限制你真正地看到它了。你想接近一棵樹,必須用手去觸摸它,因為文字並不能幫你觸摸到它。
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正在受限呢﹖什麼東西能夠告訴你﹖什麼東西能夠告訴你「你餓了」﹖(不是推測,而是真的餓了。)同理,你如何才能發覺自己真的被限制住了﹖難道不是從你對問題及挑戰的反應看出來的嗎﹖你是在自己的局限下對每一個外來的挑戰產生反應的,如果你的限制不當,所作的反應也會不當的。
當你逐漸覺察到它的存在時,這些種族、宗教及文化的限制,是否會帶給你一種禁錮之感﹖讓我們試取一種限制為例,譬如國家,嚴肅地、徹底地審視它,看看你的反應是喜樂還是一種反感,如果是一種反感,你想不想突破這所有的限制﹖如果你對這個限制十分滿意,你自然不會有所行動;如果你對它並不滿意,你就會發現你的每一個行為都受到它的影響。因此你就永遠和死人一起活在過去的陰影中。
只有當你生活中的快樂中斷了,或是想要逃避痛苦時,你才會親眼看到自己的局限。如果你們夫妻恩愛,你們有一個很漂亮的家、乖巧的孩子、和充裕的財產,身邊的一切盡是快樂圓滿,你就絲毫不會覺察到自己的限制;然而一旦起了波瀾,你的妻子開始注意別的男人,你損失了財產、或受到戰爭、痛苦、焦慮的威脅,那時候你就會發覺你的有限;當你開始和外在的干擾抗爭或護衛自己免於內憂外患時,你才知道自己是受制的。我們大部份的人不論在外表上或在內心深處,幾乎隨時隨刻都處在被干擾的狀態,這種波動不安就暗示著自己的局限。就像家裡的寵物,當你愛撫牠時,牠的反應十分友善,一旦遭到敵對,兇殘的本性就暴露了出來。
我們隨時都被外在的生活、政治、經濟所干擾,也隨時都處在內心的恐懼、殘暴和哀傷中,從這些情況中,我們才明白自己的局限有多麼嚴重。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是否像大部份人一樣地接受它,然後得過且過﹖就好比忍耐自己長期的背痛,只有讓它成為習慣一途了﹖
我們大家都有逆來順受,然後怪罪於外境的傾向。「如果外在情況不是那麼糟,我也不會變成這副德性!」或者我們會說:「只要給我機會,我就能完成自己的意願。」或說:「我是被不公平的環境壓垮的。」我們總認為是別人、外在環境,或是經濟情況造成了我們內在的波動不安。
如果一個人已經習慣於波動不安,那麼表示這個人的心已經遲鈍了,就好比一個人對身旁的美景視若無睹一樣。當我們變得冷漠、頑強和無情時,我們的心也會愈來愈遲鈍。如果我們無法習以為常,就會想盡辦法逃避它,例如服用迷幻藥、參加政治團體、怒吼不威、訴諸文字、看一場球賽、到寺廟、教堂,或者找些其他的娛樂。
為什麼我們總想逃避現實﹖就好比我們怕死,於是發明各種學說、希望、信仰來遮掩死亡的事實,然而死亡的事實並未因此而消失。要想認清事實,我們就必須正視它,不能逃避。我們大多數的人既怕活也怕死,我們擔心家庭,擔心流言,害怕失去工作和保障等等數不清的事情。我們不只怕這怕那,我們根本就在恐懼之中,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然而,為什麼我們就是不能面對這個事實﹖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
10楼
你必須正視現在,纔能面對事實,如果你不斷逃避它,不容許它呈現在眼前,你怎能面對它﹖就是因為我們早已栽培了各種逃避的網路,因此我們就永遠陷在逃避中了。
如果你稍微能認真、敏感一點,你會不只覺察到自我受限的情況,還能體會到它所帶來的危機、暴力及仇恨。如果你看到了自我受限的危機,為什麼不採取行動﹖是否因為你太懶了,提不起勁來﹖可是,如果你的前方有一條蛇,或是你走到了懸崖邊,或者你將被火燒到時,你難道不會馬上採取行動嗎﹖那麼當你看到自己受限時所帶來的危機,你為何不採取行動﹖如果你眼見民族至上主義將危害到你個人的安全時,你會不作任何反應嗎﹖
答案是──你根本沒有看出來。也許透過理性分析,你知道民族至上主義遲早會導向自我滅亡,但其中毫無情感上的了悟。唯有把情感投入,你才會有活力。
如果你是從智性上理解到受限所帶來的危機,你絕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因為理念及行動二者相互衝突,因而削弱了你的能量。只有當你視自己的受限如同身臨懸崖一般的切身危機時,你才會付諸行動。因此,了悟就是行動。
我們大多數的人就這麼漫不經心地走完了一生,僅照著成長的環境所教給我們的那一套,不加思索地反應著,而這種反應只能製造更多的束縛和限制。只有當你全神貫注於自己受限的情形時,你纔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完全解脫,那些束縛和限制才會自然地從你身上消失。
覺 察
只有當你覺察到自己的限制時,你才會明白自己所有層面的意識。意念的活動和各種的關係,都在這意識的完整領域裡了,包括所有的動機、意圖、欲望、享樂、恐懼、靈感、渴望、期望、哀傷和快樂,但是我們卻把它劃分為活躍的和潛伏的上、下兩種層面,也就是說,白天的思想、感覺和活動是屬於表面的,而所謂的潛意識,那個我們不熟悉的部份,則透過某些暗示、直覺和夢境來表達自己。我們大部份的人生,只佔據了意識的一個小角落,而其餘的被我們稱為潛意識的領域,裏面充滿了各種動機、恐懼、和種族遺留下來的特質,這些我們連如何進入都還不知道。現在我要問你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潛意識這個領域﹖這個字眼被我們用得太隨便了,這類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的特殊用語,充斥著我們日用的語言裡,我們毫不質疑就接受了。但是到底有沒有這樣東西﹖我們為什麼要把它看得那麼重要﹖對我來說,它和顯意識的心智一樣的瑣碎、愚蠢、狹窄、頑固、受限、焦慮和俗氣。
因此,我們有沒有可能徹底地覺察意識的完整領域,而不只是一部份、一個片斷而己。你如果能覺察整體,就能隨時隨地全神貫注地行動,這是關鍵所在。如果你能完全清醒地專注於整個意識層面,則內心就不再有摩擦;但是當你把所有的思想、感覺及行動的整體意識分為兩種不同層面時,內心就開始產生摩擦。
我們常活得支離破碎,在辦公室是一種面貌,回到家裏則是另一副嘴臉;口中時常談著民主,心中卻十分獨裁,平常高唱愛人如己,一旦有了利害競爭,就一心想把對方置於絕境。你某一部份的看法和作風,和另一部份好似各自為政,你可曾注意到這種自我的分裂﹖如果大腦本身都將思想及行為分別處理,它怎麼體悟出完整的意識領域﹖因此我們不能不問:人究竟能否看到完整的意識領域,然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如果你想認識自我的整體結構及其不可思議的複雜性,你可能試著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地去挖掘、檢視每個思想、感覺及動機。可能好機個星期、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你都會陷入自我分析的過程而難以自拔。你如果接受時間為認識自己的一種因素,就無法避免各種曲解及偏見,只因自我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存在,它永遠在變動、生活、掙扎、欲求及否定之中,再加上壓力和緊張以及各種不同的影響力,於是你不難發現,這絕不是觀察自己的好方法。想要認識自己,只有在每一個當下整體地審視,而不受時間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離破碎,你就能看見整個「自我」。你所見到的這個整體就是真相。
然而,你做得到嗎﹖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因為我們從未如此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也從來沒有好好地正視過自己,從來沒有!我們怪罪他人,我們強辯,我們不敢面對自己。如果你想對自己一目了然,就得全神貫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每一根神經,都會專注到忘我的地步,然後恐懼和矛盾就根本沒有機會存在,因此衝突也就沒有了。
全神貫注(attention) 和專心(concentration) 是不一樣的,後者是排他性的,而前者是整體性的覺察,包容一切。我們大多數人好像都沒有什麼覺察力,不但對自我缺少覺察力,就是對環境、色彩、人、樹、雲朵、河流,都變得麻木不仁。也許是因為我們太關心自己了,關心自己的一些瑣碎的小問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快樂、欲求和野心,以致完全無法客觀地覺察了。偏偏我們卻又喜歡高談闊論這種覺察力。有一回,我乘車在印度旅行,由一位司機駕車,我坐在他旁邊,三位先生則在後座熱切地討論「覺察」的問題,還不斷問我的意見。不幸,那時司機分了一下神,車子輾過一頭山羊,三位先生仍在討論覺察力,絲毫沒有覺察我們輾死了一隻羊。我問這三位致力於「覺察」的先生有沒有注意到剛才所發生的事﹖他們居然感到驚訝萬分。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
2楼
我們大部份人都差不多,對於外在或內心的事物時常渾然不知。我們必須付出全部的注意力,纔能看到鳥兒、蒼蠅或樹葉的美,也纔能認識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然而只有先具備了關切之心,纔能全神貫注。換句話說,只有當你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你才會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覺察它。
快 感
我們提到了喜悅和快感的不同,現在讓我們看看快感究竟是什麼﹖人類是否可能不追求快感,而仍舊能活在無上的喜悅及大樂之中﹖
我們多多少少都在追逐各式各樣的快感,包括智性上的、感性的或文化上的快感;改革現狀、指導別人、為社會除惡行善的快感,知識的擴展,生理及經驗上的滿足,對於生命更深入的了解,以及足智多謀的快感等等。其中之最,自然是擁有上帝的快感。
快感是形成社會的基本結構。我們從生到死,都在秘密地或處心積慮地,甚至明目張膽地追求快感。不論我們的快感是何種形式,我們心中都應該有數,因為就是它引導而且設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專心地、慢慢地、細緻地研究這個問題,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尋求快感,而且不斷滋養、維繫它,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沒有它,生存就變得極其枯燥、愚蠢、孤獨,而且毫無意義。
你也許會問,那麼為什麼不讓快感來引導生活﹖原因極其簡單,快感必定帶來痛苦、沮喪、憂傷及恐懼,再是因恐懼而生的暴力。如果你要過這種生活,就去過吧!反正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如此;但是你如果想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就必須了解快感是如何形成的。
認識快感,並不是要否定它。我們既不譴責它,也無意為它論斷是非,然而我們如果要探索它,就必須張開眼睛,認清這個事實──凡是不斷追逐快感的心,無可避免地終將面對它的陰影及痛苦。即使我們試著追逐快樂而躲避痛苦,這兩者仍然是無法分開的。
為什麼人心總是渴望快感﹖不論我們做高尚或不高尚的事時,老是挾著快感的暗流﹖為什麼我們會懸在快感的危繩上受苦犧牲﹖快感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入我們的生命的﹖我不知道你們之中有沒有任何人問過自己這些問題,而且能追隨它的答案一直到盡頭。
如此的覺察,好比與一條蛇同居,你自然會注意牠的每個動作,牠所發出的每個輕微的聲響,都會令你心生警覺。這種專注就是所有的能量,在這種覺察中,你的自我整體就會在剎那間顯露出來。
不論你已經多麼深入地觀察自己,你還能不斷深入其中。此地所用的「深」字,並沒有高下之分,我們的思想常愛比較,深與淺,快樂與不快樂,我們老是在衡量比較。到底我們的內心有沒有所謂的深刻及膚淺的不同境界﹖當我說「我的心很膚淺、卑微、狹隘、有限。」我是從何得知的﹖只因為我把我的心和你那聰明、能幹、理解力強而又機警的心作了一番比較。如果不比,我會認出我的渺小嗎﹖當我餓了,我不會把今天的飢餓和昨天的飢餓相比,昨天的飢餓早已變成一個觀念和記憶了。
如果我一天到晚拿自己和你相比,努力模仿你的長處,那麼我就否定了我之為我,因此我就在製造一個假相。任何形式的比較,都會導向幻覺及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難以自拔。我們或者分析自己,想一點一滴地增加對自己的認識;或者不斷強迫自己向某種境界,某個救主或觀念等外在的存有認同....這種種努力,不外是勉強自己順從外在的權威而己,因而帶來內心更大的掙扎。如果我能親眼識破其中的原委,我就已經從這種束縛中解脫了。我的心不再向外尋求,這就是關鍵所在,當我的心不再摸索、尋找和質疑時,並不表示我的心已經滿足現狀了,只是不再製造任何假相罷了。這樣的心纔能朝向完全不同的次元邁進。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次元裏,充滿了痛苦、快感及恐懼,它們限制了我們的心智及其本質。只要這些痛苦、快感及恐懼一旦消失,( 這並不表示你再也不感到喜悅,喜悅與快感是兩回事。) 那麼心智就能在迥然不同的次元中運作,那兒既無衝突,也沒有相對性。
在語言上,我們只能說到此為止,以後的境界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因為文字並不是那東西本身。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在描寫解釋,可是沒有任何文字言語可以為我們開啟那扇門。若想開啟那扇門,我們必須每天都全神貫注而且充滿覺察力,覺察自己的每一思想和言行。如果以清理房間為例,使房間整潔有序,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很重要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能一點也不重要。房間的整潔有序確實有必要,但是並不能為你打開門窗。為你打開門窗的,絕對不是你的意志力和欲望,「那個東西」是邀請不來的,你所能做的,只是保持整潔而己,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任何目的地為了整潔的自身而保持整潔。如因你一直能保持健康、理性和井然有序,運氣好的話,也許有一天窗子會自動打開,吹進習習的涼風;也許它不會,這全憑你的心智狀態而定,也只有你纔能了解自己的心智狀態,儘量觀察它,不要為它定型設限,也不採取立場,同時既不反對,也不同意,更不批評譴責。總之就是觀察而不帶任何揀擇之心。在沒有揀擇的心智狀態下,也許大門會在剎那間開啟,讓你一睹那種既無掙扎,又超越時間的境界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
3楼
快感是經由四個階段而產生的,也就是知覺、感覺、觸覺及欲望。例如,我看到一輛漂亮的汽車,於是得到一種感覺,由看見生出某種反應,然後我觸摸它,或在想像中觸摸它,接著,便生出想要擁有它、而且想藉它來炫耀自己的欲望。或者,我看到一朵可愛的雲彩,或是襯著藍天的高山,或是春天的一片嫩葉,壯麗的山谷,燦爛奪目的夕陽;或是一張動人
的臉龐,聰慧、活潑、絲毫不忸怩害羞。我以極其愉悅的心情望著這些景物,觀賞到忘我的地步,只留下純粹的美──也就是愛。在這一剎那,所有的問題、焦慮及痛苦都置之腦後,只剩下那令人讚歎的景物。我如果能以愉悅的心情觀賞它,事後立刻把它忘掉,就不會有任何後遺症,反之,我的心念一進入,問題就來了。我的心回想所見的景物,懷念它的美好,於是告訴自己,我想再多看它幾回,我的念頭就開始比較、評估,然後做了決定,「明天我還要再來看它。」那原本只帶來那喜悅的經驗,便藉著意念延續下去了。
性欲或其他欲望也類似於此。欲望本身並沒有錯,這種反應十分正常,如果你用針刺我一下,除非我全身癱瘓,否則我一定會反應。但是當念頭一闖進來,嚐到這種愉悅的滋味以後,就轉化成快感。念頭不斷想重複這種經驗,重複愈多次,就演變為一種機械化的慣性反應;想得愈多,快感就愈加重。意念透過欲望創造並且維繫快感,使它延續不斷。因此我們可以說,對美好事物的欲求反應本來極其自然,是念頭扭曲了它,念頭將它變成記憶,而記憶又藉著不斷想念而得到滋長。
當然,記憶在某一種層次上有它存在的必要,沒有它,日常生活幾乎無法進行,它在自己的領域內必須發揮功效,但是在某一種的心智狀態中,它是沒有什麼容身之地的。一個不被記憶麻痺的心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
6楼
自我關切與恐懼
在繼續這番談話之前讓我先問你:你生活中最基本而始終關切的事是什麼﹖如果撇開那些拐彎抹角的答案,直接了當地面對這個問題時,你會怎麼回答﹖
難道答案不是「我自己」嗎﹖如果我們夠誠實的話,大部份人都會如此回答。我關心我的發展、我的事業、我的家庭、我所住的那一小塊天地,我想要爭取較好的職位、享有更好的特權等等。我們大部份人主要的興趣都在自己身上,這個假設應該是非常合乎邏輯的。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們不該對自己有那麼大的興趣,我卻看不出有什麼不對,只是我們很少有人敢誠實地承認而已。即使我們敢承認,仍然難免帶有幾分愧疚之情。總而言之,一個人基本上是關心自己的,因為各種傳統或觀念上的理念,卻又認為不該如此。但是一個人怎麼「想」並不是關鍵所在,它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和想法而已,事實真相是,人在基本上永遠是對自己最感興趣的。
你也許會說,幫助別人比為自己著想更能帶來滿足。那又有什麼差別﹖你所關心的仍然是自己,如果幫助別人能帶來更大的滿足,你關心的仍然是那件事能否帶給你更大的滿足。為什麼要把意識形態牽扯進來﹖為什麼要製造矛盾的想法﹖為什麼不說:「不論在性行為、幫助他人、成為偉大的聖人、科學家或政治家的追尋之中,我真正想要的就是一種滿足。」它們都是相同的過程,不是嗎﹖我們所要的就是一種滿足感,不論它所展現的方式是明顯的還是細微的。當我們聲稱自己在追求自由時,主要是因為我們認為自由能使我們得到各種美好的滿足感。而最終的滿足,應該算是「自我實現」這類的怪異論調了,我們如何能在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圓滿中去尋找圓滿﹖
我們大多數人都怕成為無名小卒,總想在社會地位上尋求某一種滿足,因為我們的社會就是如此現實,有地位的權貴,就備受尊崇,沒有地位的人,就被踢來踢去。世上每一個人都想在社會、家庭中爭一席之地,甚至還想坐在上帝的右邊,這個地位還必須是眾人共同嚮往的,否則就算不上什麼地位了。我們似乎必須永遠站在舞台上。由於我們的內心常陷於痛苦和不幸的漩渦中,因此,外在如果能受人重視,就算是最大的安慰了。這種對地位、權勢的追求,希望在某方面被社會視為卓越的心理,都不過是一種駕馭他人的欲望。這種欲望的本身就是某一種形式的侵略性。聖人想要以他的德高望重來獲取社會地位,那種侵略性和院子裡到處啄食的小雞有什麼兩樣﹖造成這種侵略性的原因何在﹖不又是內心的恐懼嗎﹖
恐懼是生活中最大的問題之一,陷入恐懼的心,通常是困惑而矛盾的,因此必定會變得兇暴、扭曲而充滿攻擊性,但是它又沒有勇氣掙脫舊有的思想模式,於是就變得極其虛偽。除非我們由恐懼中徹底解脫,否則我們只有繼續追逐最高的目標,製造出各種神祗來解救我們脫離黑暗。
我們活在如此腐敗而愚蠢的社會中,從小接受的全是鼓勵競爭而製造恐懼的教育,因此我們全都背負著某種無名的恐懼,就是這個可怕的東西使我們的日子變得乖僻、扭曲而陰沈。 身體的恐懼,是由動物性遺傳而來的自然反應,我們此處所談的乃是心理上的恐懼,唯有先了解那根深蒂固的心理上的恐懼,我們纔能對付動物性的恐懼;反之,如果我們先探討動物性的恐懼,就無法幫助我們了解心理上的恐懼。
恐懼絕不是抽象的,我們的恐懼通常都和某個事物相關。你是否認識自己的恐懼﹖怕失去工作,怕衣食金錢匱乏,怕鄰居或大眾對你的評語,怕成就不夠大,怕失去社會地位、被人譏諷歧視;或是害怕痛苦和疾病,怕受人控制,怕沒有愛與被愛的因緣,怕失去妻兒,怕死亡,怕活得像行屍走肉,怕寂寞無聊、不能活出別人對你的期待、失去信仰等等。那麼,你知道自己的恐懼是什麼嗎﹖通常你如何處理它﹖你只想逃避,不是嗎﹖或發明一些理念及影像來掩飾它們。然而,愈想逃避,卻愈助長了恐懼的威勢。
形成恐懼的主因之一,就是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真相。因此,除了認識這種恐懼的心理過程以外,我們還應該檢視一下自己發展出來的逃避自我的網路。如果包括大腦的心智只是一味地企圖克服恐懼,而用壓抑、鍛鍊、控制、曲解種種方法,必將引發摩擦和掙扎,這種掙扎就耗散了我們的生命力。
首先我們該問自己,到底什麼是恐懼﹖它是從何而生的﹖當我們用恐懼這個字眼時,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我要問的是恐懼究竟是什麼﹖而不是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我過著某種生活,我有某種思考模式,我相信某種信念和教條,我已經紮根其間,所以不想讓這種存在的模式受到任何干擾,因為任何的變動都會使人進入一種未知的狀況,我不喜歡那種滋味。如果你要我忍痛遠離我所熟知的事物和信仰,至少我應該對將去之處有幾分把握。由此可見,我們的腦細胞早已建立起一種模式,它們拒絕再造另一個不太確定的模式,從有把握變成沒有把握時,就產生所謂的恐懼。
在我安坐於此的當下,我並不害怕,現在,一切都很平靜,沒有什麼好怕的,既沒有人威脅我,也沒有人想搶劫我。但是在這一刻的背後,我的內心深處正在掛慮著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者擔心過去發生的某件事會捲土重來。因此我所害怕的,就是過去和未來。正因為我把時間分為過去和未來,思想念頭便趁機提醒我:「小心,不要讓它再度發生。」或者「你應該防患於未然,前途可能有危機,雖然你現在擁有一些東西,將來卻很可能失去它。也許你明天就死了,也許你的妻子會拋棄你,也許你會失業,也許你永遠也無法成名,也許你會變得很孤單,因此,你最好為明天多做一些準備。」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
7楼
現在,就找出你個人特有的恐懼模式,然後面對它。注意自己的反應,看你能不能毫不逃避、辯解、譴責,或壓抑地正視它﹖你能不能正視恐懼而不加上任何引起恐懼的字眼﹖譬如,你能不能注視著死亡,而不加上任何使你害怕死亡的字眼﹖字眼本身就能帶來恐懼,即使是「愛」這個字眼,都能引發特別的恐懼及意象。現在請注意你心中的死亡意象、和你所見過的各種對死亡的記憶,以及你與那些事件的關係,是否就是那些意像製造了恐懼﹖還是你真的害怕結束生命,而不是怕想像中的結局﹖究竟是死亡這個字眼,還是真正的結局讓你害怕,如果只是字眼或意象使你害怕,那並不是真的害怕。
譬如你兩年前生過一場大病,病中的痛苦到現在都還記得,這個記憶就會對你說:「小心,別再生病了!」於是記憶和它的聯想就開始製造恐懼,其實那並非真正的恐懼,因為此刻的你健康得很。思想永遠是陳舊的,因為它是來自於記憶的反應,而記憶永遠是過去的舊事。思想隨時製造一種不合實情的恐懼感,而實際上你好得很,可是存在腦海裡的經驗,就會形成記憶,然後不斷激起「小心!別再生病了」的念頭。
由此可知,恐懼是由念頭引發的,那麼,除了這類恐懼以外,還有沒有其它形式的恐懼存在﹖我們也許害怕死亡──那個在明天、後天或時候到了自然會發生的事情。具體的事實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兩者是有差距的。然而思想一觀察到死亡,就會根據這個經驗說「我也會死」。這種念頭就帶來了對死亡的恐懼。如果不是它,還有沒有其他的恐懼﹖
恐懼真的是由念頭造成的嗎﹖如果是的話,念頭既然是陳舊的,那麼恐懼也應該是陳舊的。如同我們已經討論過的,在我們認出它的那一刻,它已經是舊的了。因此根本沒有「新的念頭」這回事,過去的恐懼雖然會反射到未來,其實我們只是怕舊事重演而已。因此該為恐懼負責的就是念頭,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你不妨親自觀察一下。當你正在專心應付某種危機時,你並沒有恐懼,等到念頭一起,恐懼才由心生。
因此,我們現在必須要問自己,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徹底地存活於當下﹖只有在這種心智狀態下,恐懼才無從生起。若想深入了解這種狀態,就必須先了解念頭、記憶及寺間的結構才行。這種了解不是出自理性或口頭上的,而是發自內心和肺腑的了悟,然後你纔能從恐懼中解脫出來;那時我們的心智纔能自由無懼地思想。
思想和記憶一樣,確實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是我們用來溝通和工作的唯一工具。思想是記憶的反應,記憶則由經驗、知識、傳統、時間累積而成,我們就是在這些記憶的背景下,不斷產生反應,而這個反應就是思想。思想在生活的某些層面確實是必要的,但是它一旦變成一種瞻前思後的心理反射以後,就會造成恐懼及快感,心智便因此而遲鈍下來,於是怠惰就難免了。
我不得不自問:「為什麼﹖為什麼我明知道念頭會造成恐懼,我還是懷著快感及恐懼的心情瞻前思後﹖我們可能停止這種心理的投射嗎﹖否則恐懼就永遠無法停止。」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
发表于:2004-04-24 23:22只看该作者
4楼
从躁动不安的金钱搏杀之地,偶尔抽身来访这宁静的一角,有幸流览到学者力作,有助于客观认识自我。已收藏.谢了!
韬客外汇论坛TALKFOREX.COM
9楼
《期货投资的三种境界》(zt)
期货投资的魅力在于: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与制造梦想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自由意志的地方。
人们相信凭着智慧、勇气、热忱和汗水可以跻身于赢者行列;但事实上,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中等待我们更多的是 :迷失、恐惧、痛苦和思索,不懈地追求和努力换来的是挫折和泪水。难道说期货投资是个美丽的陷阱和致命的诱惑?难道说自身不够聪明和勤奋?然而,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问题的结症在于投资者迷失于市场、迷失于自我之中。
贪婪使人的眼被蒙蔽,恐惧使人无法正常行走。迷途的人们需要知道现在所处的方位。本文正是以此为目的,希望给人们提供帮助和启示:我认为在通往成功的心路历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是自身修养的一次升华。简单地说:起步时期是"抓",中级阶段是"舍",最高境界是"博爱"。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
8楼
第一阶段:抓
所谓"抓"就是抓钱,它有猎取、争取、夺取和提取等含意。每个人投资期货尤其是初入市场的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挣钱,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依此为最高宗旨。
期货市场赋予投资者更多的自由:保证金的调节和交易方向的选择。这种自由是一双刃剑,可以创造神奇,亦可制造毁灭。但人们更愿意相信只要功夫精湛就能得到财富。
为了这个梦想:人们废寝忘食地寻找期货市场的"圣杯"。希望破译市场的奥秘,开采这取之不尽的宝藏。
人们追随大师们的足迹,细心研读他们的理论与思想,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类相关知识。目的在于使自己的分析达到出神入化的一流水准。
人们在无意与有意之中追求操作的完美,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力求抓住正反两面的每波行情。以能跑赢大势为目标、以能抛到市场的高点抓住价格的低点为自豪。
当投资者脚踏实地这样去做时,当人们自认为聪明与勇气能够战胜市场、战胜对手时;成功并没有来临,相反市场还是那么遥不可及、高深莫测。是什么阻挡了人的成功呢?是"智慧",是令自己骄傲的聪明才智。在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我能够……",人们相信凭着智慧的脑袋能够找到至胜市场的法宝。
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即使分析水平再高,也难免落入失败的结局。之所以与成功无缘,究其根源是贪婪,行动的驱使仍是金钱。人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抗争、抢夺和僵化,甚至是带有冲动心态。
5楼
第二阶段:舍
当人们在期货市场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有一些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思想与行为。当我们的眼睛不再仰望着金钱,也不单单关注迷人的市场,而是正视自己有着无知一面,这时候人的心才会逐渐地平静、谦和下来。抛弃个人的骄傲与行事的浮燥,接受自我的平凡与市场的博大;从此,成功开始向你微笑。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依此作为行动的出发点,使得我们认识到交易出错的必然性。只有正确地认识错误,才能避免和减少错误;当我们将所有出错的可能都加以回避时,那么正确的途径自然显现在脚前。
所谓"舍"就是舍弃金钱,放弃超出你认识之外的金钱,它有割舍、屈服、限制和放弃等含意。人们只有学会舍弃眼前的利益才能得到将来的财富;同时要有一种"滔滔江水、只取一瓢"心境。
为了谋求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人们学会坦然接受交易中错误和失败的事实。懂得今日之损失是明日成功之代价,而今日的所得一定是过去善败的结果。也可以说,失败是投资的成本、成长的代价,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门票。
人们为自己的决策与交易制定切合实际的制度、原则、规则和策略,因为行动的自由必然导致金钱的丧失和结局的不自由。其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投资习惯,抛弃个人的聪明,使交易纳入市场的发展趋向当中。
人们知道等待与休息的内在价值。这既可以是纯粹的休整,亦可以是一种进攻前的准备,更是一种主动性防卫。有所"作为"是建立在过去"无为"的基础上。前期人们只知道挖掘行情的重要性,却不晓得预测市场没有行情、没有投资价值显得更加重要。
人们放弃一些不确定因素较多、条件不够成熟或是较难把握的行情。谨慎的行为也许会错失良机,但常常是回避了一次大的灾难;同时人的精力会更加集中在值得投资的事情当中。
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出场。目标的达到需由一次次离场组成,而离场的本质却是要求我们舍弃往后一切的行情。出场比进场更难、更重要。难在哪里?难在人们总是留恋,难以割舍。重要在哪里?出场是交易的目的,出场既是一种主动性防卫,也是为下一次更好的进攻做准备。原先人们总是从市场的本身去寻找最佳的离场方法,却不知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题目;那么解在何处?在人的心里。大家可以细心品味中国的两句古话:"知足常乐"和"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舍弃的内核就是回避认识的盲区所造就的风险。当各种可能的错误倾向被有效归避时,成功之路自然在脚下延伸。处于这个阶段是什么引导着投资者步入正途呢?是"无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是成功的开始。承认自己无知,才能真正唤醒人内心的谦虚,而不再高喊要"战胜市场"。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我不能……",人们对待市场的态度是:敬畏、顺服、谦虚和诚实。
第三阶段:博爱
"博爱"指得是什么?和谐、坦诚、无私、谦和、奉献、仁义和友善。对此,有人会说:博爱能指导交易吗?记得张毅谋导演的一部影片《英雄》,其中有个片段是这样的:秦王站在一幅字画前端详。该幅"剑"字是由一位一流剑客所书,并声称该书法中暗藏了当今世上最高水平的剑法;秦王揣摩了整整三天却不得其解,但最终豁然开朗----字的意境没有剑术,也没有杀气,而是表现出"和平"。
有人还是难以理解与想象,交易与博爱有什么直接关系吗?从某种意义讲,世上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投资家"。对于子女的成长、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父母们倾其所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在这种"投资"的后面是无私的关爱、美好的祈盼和坚定的信念。
那么,具有博爱精神的投资者应当是怎样的呢?他像农民在春天洒下种子,耐心等待秋天收获的来到;或是像员丁种下一棵小树,精心培植,等待变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在这里,时间是首要的因素。空间的伸展和打开需要时间来演变,就如同生命在时间里成长一样。可以说,时间是金钱、是生命、是生长;但这并不是指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投机态度,而是要投资者以战略投资的角度,顺应市场发展的大潮流,共享市场的成长,以时间来赢得空间。
如果说市场是个有生命的载体,那么,当投资者的交易顺应了市场发展的内在趋势时,资金在时间中呈现生长状态;相反,当交易的方向与市场的发展背道而驰时,时间的延伸意味着消亡。可见,顺势交易是一条生命之路,而逆势操作必定通向灭亡之门。
在对待市场的态度方面,《里奥.梅勒姆看市》书中有句话写得非常好:"充满爱心,而非敌对"。他对爱心的解释是,热爱市场、顺应市场的发展、愿意站在市场正确的一面;敌对则是固执己见、冥顽不化、走独木桥。
处于博爱境界的人们与市场的关系是:和谐、共荣、友善、生命和生长。其投资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不再凭着聪明智慧,去捕捉漂浮不定的逆向或短暂的机会,而是脚踏实地地顺应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成功更多的是来自一种良好的投资习惯、方法而不是才智。
人们不单单只看顾眼前的得与失,而是用心去思考未来的市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现在,对于未来行情的评判需要起用心智。尽管思想漂浮于未来,但行动需根植于现时。未来与现时市场的巨大落差才是交易的信心、耐心和决心的源泉,也是投资信念所在。
人们学会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并不苛求交易的完美。失败是成功的有机组成,成功归结于市场,是市场给予投资者挣钱的机会。当投资者把自己比作神,失败必降临于他;当投资者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真实的人,那么成功反而伴随着他。克服贪婪的主要武器是:时常怀有感恩、赞美和知足的心。
人们参与交易只为投资而非投机。很多人对投资与投机之间的差别并不加以区分,但实际的行为结局将截然不同。所谓投机,是利用市场的表象、或不充分的基本信息和消息而进行的交易。由于其决策的根据侧重于事物的表面而非本质,因此也就决定了交易过程的短暂性和收益的非稳定性,更多的是以失败而告终。然而,投资就不一样,它根植于市场内在的基本要求,把握市场主要矛盾的演变,从本质出发,从表象着手。如果说市场有一双"无形的手",那么投资正是基于此,尤其是战略投资。投资就像一颗种子有了土壤,也就有了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从本质上讲:战略投资一定表现为顺势交易者,而逆势而动一定是个投机者。曾经有很多人和巴菲特一样拥有相同的股票,但是结果却不相同,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具备巴菲特的投资态度和博爱的精神。
止损有没有?有!<br>目标有没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