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卦]耶鲁三题
不一样的耶鲁法学院毕业庆典
5月的纽黑文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一年一度的耶鲁毕业典礼总在5月最后的一个星期一(阵亡将士纪念日)举行,2003年是5月26日。城中的旅馆早已住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就连附近城镇的旅馆也火爆一时。这是耶鲁建校以来第302个毕业典礼,首届毕业典礼是在 1702年9月16日。但那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学院,校名还不叫“耶鲁”,地址也不在纽黑文。
我和学敏来纽黑文,已是第二次。2000年8月,何鲤人耶鲁法学院攻读法博士 (Jufis Doctor)学位,我们陪他由柏克莱来到纽黑文,只匆匆住了几天,就到美东其他几个名城旅游去了。这次,由北京专程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也是学位授予典礼),时间比较充裕,对耶鲁、纽黑文也就有了更多的观察和了解。
有榆树城之称的纽黑文,4月还是花的世界,樱花、玉兰、海棠,以及许多好看却不知其名的洋花,红一树,白一树,落英缤纷,满眼芳菲。到了5月,忽然一夜春风簇拥着绿色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市郊东岩和西岩两座山也身披绿装,像两道蜿蜒的长城,将满城的绿紧紧护住,似乎一不小心,这绿浪就会冲破清教徒的遗风旧俗倾泻到大西洋中去。
春风绿了榆树城,也绿了耶鲁学子的锦绣前程。感激春风,理所当然。谁是春风?中国人的答案不容置疑,春风就是与“天地君亲”同位的“师”。美国却没有这样的文化观念。未出茅庐,先拿教授们来开涮,耶鲁法学院的毕业庆典活动就这样拉开帷幕。
5月8日,阴,偶有毛毛细雨。下午6点,到法学院参加野餐聚会。餐后,礼堂有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The Yale Law R+ ~ue,Spring 2003。我们进去时,已座无虚席,不少人席地而坐。何鲤的两位白人同学,一男一女,一定要让出座位照顾我们,自己坐到阶梯上。Revue,译为中文是“时俗讽刺剧”的意思。今天这台节目要讽刺谁呢?想不到吧,讽刺的主要对象正是我们所说的“春风”——是他们平日所景仰的院 长,素所钦羡的教授。这在我们中国简直是闻所未闻,哪有毕业前夕拿“恩师”来搞笑的!而且还要把讽刺对象请到现场,坐在台前,洗耳恭听,让他们静观自己的学生是如何编排自己,贬损自己,丑化自己。节目在一个一个进行,形式可谓多样:对话,独白,滑稽小品,唱歌,跳舞,讽刺模仿独角表演,辅以音乐、灯光、银幕。院长的发式,印度裔教授的说话腔调、讲课神情,某女教授的学术政治,以及他们的学术专著乃至怎样竞选院长等等,全都被调配成讽刺笑料,搬上舞台。惟妙惟肖的模仿,别出心裁的夸张,有声有色的演技,博得满堂喝彩。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台上台下互相呼应。叫好声、欢呼声、大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压力,此时一泄而光。我问何鲤:教授们受得住吗?
“一年一度的烧烤,教授们也习以为常了。心中不悦的也会有,在众人面前被讽刺挖苦,毕竟有伤体面。”
好在,学生们的烧烤,既不会作为校方考核的依据,也不会归人什么档案。何况,名师出高徒。今日敢于向教授挑战,明日就敢于跟总统过招。从教授那里学得十八般武艺,用来对教授小试锋芒,这不也是“教学相长”吗?生活在公民社会、法制社会,谁都有可能置于被烧烤的地位。讽刺,并非恶意中伤,蓄意打倒,人身攻击,这就是“度”。什么是度以内?什么是度以外?法学院的学生掌握“度”的技巧,应是职业范围以内的事。
由时俗讽刺剧我突然想起钱复说过的一段话。钱复上世纪五十年代留学耶鲁。他说:“在耶鲁,我念的是研究院,但深知耶鲁向以法学院学生素质之优异著称。为了接触这一批最好的人才,我的三餐都到既比较远又比较贵的法学院去吃……在激辩之中交换心得,每顿饭都不会短于一个半钟头。年年如此,天天如此,顿顿如此,虽然每顿饭都不得安宁,然而及今思之,这三年耶鲁的三餐可谓‘万金莫易’,等于是全美的菁英分子在‘考问’我,所得到的智慧的冲击,思考的训练,反应的教育,任何一个亿万富翁想买都买不到的。”我身为北大教授,很看重北大的学术民主与自由,但对今夜所看到的时俗讽刺剧,仍然是羡慕不已,感触良多。问题不在于要机械模仿时俗讽刺,而是我们的自由空间到底有多广多深?我们对人才天性的发挥是否达到了极致?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否清规戒律太多?
时俗讽刺剧营造出的得意又得意开心又开心的欢乐气氛,在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中冷却下来,这就是度以外的事情了。
5月21日傍晚,何鲤从学院回来,告诉我们一个震撼了纽黑文的坏消息:近5点的时候,法学院内发生一起爆炸案。真险啊,何鲤上午还在这间发生爆炸案的教室里边自习,下午听到爆炸声时,他正在三楼图书馆看书,起初以为是地震了。我们立即打开电视机,已有多家电视台在现场采访报道,警察很快封锁了通往法学院的各个路口,FBI(联邦调查局)反恐怖行动队的人也来了。消息立即传遍世界,不断有人打电话来了解何鲤平安否。
爆炸声所产生的影响就像爆炸本身一样,一爆就完,无碍大局,真正对庆典造成不利影响的是26日那场大雨。
不败之师大团圆
2楼
事情是如此的不凑巧。25日晴天,27日至6月初全是晴天,惟独26日,整天大雨如注。我在纽黑文住了四个多月,从未见过这样的大雨。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就在大雨中开始。着学位服装的学士生、硕士生、博士生,个个举着雨伞,精神抖擞,喜气洋洋,成群结队,从乔治街、约克街、榆树街、圣庙街、学院街、惠特尼路,从达文波特学院、伯克莱学院、德怀特学院、爱德华学 院……奔向老校园。
老校园位于市中心,中间有一个很大的草坪。前些日子,工人们就在草地上摆满了形状、大小如一的白色小靠背椅,一眼望去,如同片片白色的荷叶密密地漂浮在青青的湖面上,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椅面后端还有一个圆形小孔,这是个泄水孔。可见冒雨集会,本是常事,设计者考虑得真周到细致。
整齐有序的人流,从八个大门鱼贯而入。工作人员在人口处分发印有YALE字样的蓝色雨衣。雨伞加上雨衣,才不至于被雨淋湿。讲台在西北角,乐队在台下右侧,台下正前方是持权杖者、掌旗者的席位。校有校徽,院有院徽。校徽是一本摊开的大书,下有一行拉丁文:光明与真知。耶鲁建校始于十名神职人员的赠书,初名美利坚高等学院,1716年迁纽黑文,两年后改名为耶鲁学院。这个校名的由来是为了对耶鲁其人赠书四百本表示感激。至于二十多个院徽,难以一一解释,恐怕要请教专家才行。那些图案后面一定有特殊的涵义。伯克莱学院的院徽,底色纯黑,十个白色马耳他十字,上六下四,中间为白色人字形;达文波特学院的院徽,底色纯白,上端有两个平列的组合黑十字,下端有一个组合黑十字,中间为黑色人字形。这两个院徽跟宗教有关。1638年达文波特和伊顿率领五百清教徒创建纽黑文城,学院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创始人的。特朗布尔学院的院徽是三个公牛头,布兰佛学院的院徽,上端为三片树叶,中部为十本书,按四、三、二、一的组合排列。布兰佛是位于纽黑文东南的一个城镇,现在通往波士顿的95号公路就穿越其境。传说中十个牧师赠书办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法学院的院徽为耶鲁艺术史教授Theodore Sizer设计,分三部分,代表法学院的三位功臣:上端是一条张嘴翘尾的鳄鱼,代表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耶鲁法学院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Samuel卜Hitchcock教授。原因是当Hitcheock家族从威尔土迁徙到西印度群岛时,鳄鱼的形象取代了传统中一直代表威尔士的龙。左端是一条张牙舞爪高举尾巴的猎犬,代表曾兼任康州法官的耶鲁法学院教授Dogget (这个名字的早期拼法为Doggett或Do· get)。右边是中世纪式银色书钉(Staples),代表法学院及该院图书馆的创始人Seth Staples。神学院的院徽不难懂:下部是一本圣经,上部是一个有圆圈的十字架。校徽、院徽都代表一种传统,一种精神,或属于历史,或代表专业,意义深远。今天这样盛大的庆典,将持权杖者、掌旗者位列前茅,也有郑重其事的意思。
耶鲁一向以注重本科而闻名,席位的安排也以本科学生为中心。十二个住宿学院(Undergraduate Residential Colleges)的学生以学院为单位坐在会场的中央,艺术和科学研究生院以及十个职业学院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分坐在左右两边。学生座位后面就是公众席位。
我们在南边的一个人口处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进入会场。目所见,雨伞如林;耳所闻,雨声搀杂着哈克尼斯塔楼的钟声。坐在我们前面的是来自韩国的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两位千金。从肤色、脸型判断,还有来自印度的、来自东南亚的、来自拉美的家长们,更多的“公众”当然是美国本土人。美国人历来都把学位授予庆典看作是人生大事,学校为此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家长们,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家长,万里迢迢,远涉重洋,也就是为了这一天。可大雨使许多仪式都取消了。能留作今天庆典纪念的是校方印发的两本文字材料。那本《耶鲁第三百零二届毕业典礼》,登录了本年度全部学 位候选人的名单(毕业生在学位证书颁发之前,只能称之为某学位候选人)。
翻开名册,我找到何鲤的名字,同时想起了另一个名字——容闳,距今已有一百四十九年,他是耶鲁1854年的毕业生,是中国第一个在海外获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那年的毕业庆典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吧?下雨了没有?容闳的心情如何?那位第十任校长伍尔西讲话了没有?据说那年的毕业庆典,容闳是明星。“有些人来参加毕业典礼主要就是为了看一看这位中国毕业生。” (《西学东渐记·附录·吐依曲尔氏之演讲》,第188页)
正在我遥想容闳当年的时候,全校庆典草草收场了,各学院紧接着分头庆祝。法学院的庆典在世界著名的佩恩·惠特尼体育宫举行。我们入场时,庆典虽未开始,但公众席已经没有座位了,不少人和我们一样,只得站在两旁,或坐在地上。
法学院今年获得学位的总共238人。其中法学研究博士(Doc~r ofthe Science of Law)3人;法学硕士(Maser of Laws)25人;法研究硕士(Master of Studies in Law) 5人;法学博士(Jufis Doctor)205人。
跟所有的庆典一样,照例是一系列讲话,不同的是这些讲演者都是能言善辩的名家,讲演不断地被笑声、掌声打断。庆典高潮是宣布学位获得者的名单,这真是难以忘怀的动人场面。副院长拿着名册,依次唱名,学位获得者一一应声而起,昂首阔步,欣喜若狂,奔向主席台,与院长握手,拥抱自己的导师,向台下鞠躬。至亲好友,欢呼他们的名字,热烈鼓掌,拍照、录像,跑上前去拥抱。不少人眼里噙着幸福的泪花,有的挥舞着博士帽,有的把帽子高高抛起。有一位女博士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从台上通过,她多想让自己的宝贝也来分享今日的欢乐。中国古诗里说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也不过如此吧。
耶鲁法学院在全美排名第一,门槛甚高。登堂人室者,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拼搏,才挤进这个热门;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才取得今日这份欢乐。欢乐从过去走来,又向未来走去。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律师事务所,最有名望的法律机构,都在向他们招手。甚至,总统宝座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啊。
室外,仍然下着倾盆大雨。今天所有的讲话,都对天公不作美颇为遗憾。一位从加州来参加何鲤毕业典礼的同学说,他去年到麻省理工参加一个亲戚的毕业典礼,也遭遇大雨。而麻省理工的人幸灾乐祸地说:哈佛更倒霉,毕业庆典中间下起雨来,只得坐着挨浇。
人的成长,需要春风,也需要化雨。雨能化育万物,也能为莘莘学子荡涤前路中的污泥浊水,迎来美好的明天。
清教徒遗风
在美国众多的城市中,纽黑文绝对算不上富庶繁华,也看不出有多么时尚洁净。街道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某些特殊车辆,不论昼夜,跟救火车似的发出惊心动魄的尖叫声,呼啸而过。跟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也有某些街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令人望而却步。我这样说,并不表示我不喜欢这座文化古城。
古城蜚声国际,自有她的精神魅力。据说在美国城市建设史上,纽黑文有两个首创:一是首创住宅式墓园,一是首创市中心草地。有的资料为了强调草地的意义,还特地在New Haven Green之前加上形容词
Historic(历史上著名的)。草地的确是本城的骄傲,花木扶疏,古树参天。可观赏,可休憩,可净化空气,还可供鸟儿栖息。草地四周是街道,可与全城每一个方位直接沟通。中间有南北向的车道、人行道,将草地切分为左右两大块。左边为宗教圣地,古老的三一教堂、中心教堂、联合教堂,坐西朝东,一字排开;右边为演出场地,有活动舞台位于北端,一人夏舞台就组装起来。宗教和艺术,统一于市中心草地。草地是纽黑文的心脏,宗教主收缩,艺术主舒张,一舒一缩,将血液输送给每一位居民,滋润着整个城市,给整个城市注入无穷的活力。我曾走遍纽黑文的大街小巷,只见宗教无处不在,艺术无处不在。在学院,在街头,在墓地,在公园,在商店,在超市,在人们的衣着,在人们的脸上……
这个只有十多万人口的小城,大小教堂就有112所。数量之多,可与中国北朝洛阳、南朝建康的佛寺相比。如果有人仿照《洛阳伽蓝记》写一本《纽黑文教堂记》,那么,对宗教和艺术的研究,定当大有裨益。我曾经有过疑问:在一个现代化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里,宗教对世道人心究竟还能起什么作用?纽黑文的答案是:宗教如果无用,宗教就会自行衰落。上帝日夜不眠,守望道德底线,协调人际关系,拯救失落的灵魂。当然,宗教只是一种符号,上帝也不过是一个假设,真正的力量在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文精神。践踏人道,野兽道、魔鬼道就会从潘朵拉的盒子里跑出来,社会就会失去安宁,人和人之间就会相欺、相斗乃至互相残杀。纽黑文原本就是一个宗教城市,现在,使纽黑文声名远播的耶鲁大学,原本也创始于神职人员,后来多位校长是教士、神学家。他们对于自己的老祖宗约翰·达文波特(1597~1670),至今念念不忘。纽黑文有达文波特大道,耶鲁有达文波特学院。这位 1637年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牧师,1638年就率领五百个清教徒创建纽黑文殖民地,并担任纽黑文教堂牧师。清教徒的严格教规,经过三百多年的代代相传,有的已化为民风民俗,植根社会,植根人心。以饮酒为例。凡是一个酗酒成风的社会,必然以酒乱德。所以,殖民地初期新英格兰六州的清教徒社团曾颁布一条“蓝色法规”(Blue Law),禁止星期日售酒、饮酒、娱乐。禁止娱乐是不得人心的,已无法遵守。但星期天不能售酒,平时晚上八点以后,即使是超市也不售酒,这一条至今还遵守得很严格,这里的中国商店也入乡随俗,不能例外。至于节俭、勤奋、守时,这三大美德,一般来说,特别是对于有教养的人来说,都看作是立身社会的基本准则。在纽黑文,看不到奇装异服,更看不到朋克式的人物,人们穿着朴实无华,也很随意。本城有二百三十家咖啡馆、酒吧、餐馆,似乎无人以大吃大喝、摆排场为荣。咖啡馆的顾客多为学生或休闲者,看书、写作、下棋、轻轻地交谈,一杯咖啡就坐上半天,店主也无不悦之色。所谓请客吃饭,也极俭啬,最好把盘子也舔干净,不要留下残羹剩汁。
纽黑文的富有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草地常有大型演出。2003年6月12日至 28日,纽黑文市第八届国际艺术和思想节就在草地举行,康州华人文化协会中国民乐队也于19日下午来此演出。7月26日晚的爵士音乐会更是轰动全城,草地装满欢乐,装满掌声,装满数万副笑容。宗教和艺术,给这个世界带来和平、安宁、幸福,早期清教徒的遗风,得到发扬光大。数字虽然枯燥乏味,却比描写更为有力。下面这些数字,都是会说话的。它会告诉人们,纽黑文有怎样的精神风貌,城市管理者应当怎样以人为本,让自己的市民享受生活,活得愉快,活得健康,活得高尚。这些数字是:
戏院、剧场、电影院二十三所 运动场、娱乐场所十八处 书店二十四家 博物馆、展览会、图书馆五十五个 高尔夫球场地、俱乐部三十四个 各类社团活动场所三十三个 医疗保健中心二十二个 游艇俱乐部十二个 公园九十三处 墓园十六处 其中有的设施,就规模、内容而言,水平堪称世界级,甚至是举世无双。它们固然属于耶鲁大学,可也为古城添彩增光。纽黑文显然不属于旅游城市,故旅馆只有十二家。社会人员相对稳定,何况它有健全的社会安全网,据说这里的人室抢劫率在全美是最低的。它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流的。但漫步街头,偶尔也会遇见行乞者。他们不残不疾,看上去很健康,大概世界上到处都有懒人吧。也许,有人就愿意选择这样的生存方式,别人有什么办法呢。
惜别纽黑文,心绪何依依。作为来自地球那边的异乡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风度和美德。 纽黑文:死者在天
我从未见过这种墓而不坟的住宅式墓园,也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又如此富于文化艺术内涵的公园式墓园。中国古人说:“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那墓田究竟如何好法,今人已不得而知。我是在看了纽黑文的墓园之后才明白:墓园是一本真实的史书,在墓园可以读解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是否长治久安,是否关爱每一个生命,人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人伦关系如何,请到墓园来,墓碑无语,答案昭然。中国没有这样的墓园,当人们的生存空间、社会的生态环境还存在种种难题时,谁还有余力去顾及墓地呢?何况一百六十多年来的中国,屡遭人天浩劫,历经战火、瘟疫、饥饿、阶级斗争,寻常百姓早巳将生死置之度外,把生命看得很轻很贱,后事如何,且听谁来分解?又有谁能分解?
纽黑文正式建市只不过二百多年,人口才十二万,墓园却有十六处。草地中心教堂的New Haven Crypt(纽黑文教堂地下室墓穴)最小,西南面靠达文波特路的长青墓园(Evergreen Cemetery)和西面的圣劳伦斯墓园(St·Lawrence Cemetery)最大,北边还有多处犹太人墓园。备受人们关注的是位于纽黑文市区的园林街墓园(Grove Street Cemetery)。据说,在美国墓园史上这是第一个按规划兴建的住宅式墓园,迄今已有二百零七年的历史。
不败之师大团圆
3楼
晕,发到一半要审核。:N :N :o
不败之师大团圆
4楼
事情是如此的不凑巧。25日晴天,27日至6月初全是晴天,惟独26日,整天大雨如注。我在纽黑文住了四个多月,从未见过这样的大雨。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就在大雨中开始。着学位服装的学士生、硕士生、博士生,个个举着雨伞,精神抖擞,喜气洋洋,成群结队,从乔治街、约克街、榆树街、圣庙街、学院街、惠特尼路,从达文波特学院、伯克莱学院、德怀特学院、爱德华学 院……奔向老校园。
老校园位于市中心,中间有一个很大的草坪。前些日子,工人们就在草地上摆满了形状、大小如一的白色小靠背椅,一眼望去,如同片片白色的荷叶密密地漂浮在青青的湖面上,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椅面后端还有一个圆形小孔,这是个泄水孔。可见冒雨集会,本是常事,设计者考虑得真周到细致。
整齐有序的人流,从八个大门鱼贯而入。工作人员在人口处分发印有YALE字样的蓝色雨衣。雨伞加上雨衣,才不至于被雨淋湿。讲台在西北角,乐队在台下右侧,台下正前方是持权杖者、掌旗者的席位。校有校徽,院有院徽。校徽是一本摊开的大书,下有一行拉丁文:光明与真知。耶鲁建校始于十名神职人员的赠书,初名美利坚高等学院,1716年迁纽黑文,两年后改名为耶鲁学院。这个校名的由来是为了对耶鲁其人赠书四百本表示感激。至于二十多个院徽,难以一一解释,恐怕要请教专家才行。那些图案后面一定有特殊的涵义。伯克莱学院的院徽,底色纯黑,十个白色马耳他十字,上六下四,中间为白色人字形;达文波特学院的院徽,底色纯白,上端有两个平列的组合黑十字,下端有一个组合黑十字,中间为黑色人字形。这两个院徽跟宗教有关。1638年达文波特和伊顿率领五百清教徒创建纽黑文城,学院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创始人的。特朗布尔学院的院徽是三个公牛头,布兰佛学院的院徽,上端为三片树叶,中部为十本书,按四、三、二、一的组合排列。布兰佛是位于纽黑文东南的一个城镇,现在通往波士顿的95号公路就穿越其境。传说中十个牧师赠书办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法学院的院徽为耶鲁艺术史教授Theodore Sizer设计,分三部分,代表法学院的三位功臣:上端是一条张嘴翘尾的鳄鱼,代表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耶鲁法学院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Samuel卜Hitchcock教授。原因是当Hitcheock家族从威尔土迁徙到西印度群岛时,鳄鱼的形象取代了传统中一直代表威尔士的龙。左端是一条张牙舞爪高举尾巴的猎犬,代表曾兼任康州法官的耶鲁法学院教授Dogget (这个名字的早期拼法为Doggett或Do· get)。右边是中世纪式银色书钉(Staples),代表法学院及该院图书馆的创始人Seth Staples。神学院的院徽不难懂:下部是一本圣经,上部是一个有圆圈的十字架。校徽、院徽都代表一种传统,一种精神,或属于历史,或代表专业,意义深远。今天这样盛大的庆典,将持权杖者、掌旗者位列前茅,也有郑重其事的意思。
耶鲁一向以注重本科而闻名,席位的安排也以本科学生为中心。十二个住宿学院(Undergraduate Residential Colleges)的学生以学院为单位坐在会场的中央,艺术和科学研究生院以及十个职业学院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分坐在左右两边。学生座位后面就是公众席位。
我们在南边的一个人口处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进入会场。目所见,雨伞如林;耳所闻,雨声搀杂着哈克尼斯塔楼的钟声。坐在我们前面的是来自韩国的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两位千金。从肤色、脸型判断,还有来自印度的、来自东南亚的、来自拉美的家长们,更多的“公众”当然是美国本土人。美国人历来都把学位授予庆典看作是人生大事,学校为此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家长们,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家长,万里迢迢,远涉重洋,也就是为了这一天。可大雨使许多仪式都取消了。能留作今天庆典纪念的是校方印发的两本文字材料。那本《耶鲁第三百零二届毕业典礼》,登录了本年度全部学 位候选人的名单(毕业生在学位证书颁发之前,只能称之为某学位候选人)。
翻开名册,我找到何鲤的名字,同时想起了另一个名字——容闳,距今已有一百四十九年,他是耶鲁1854年的毕业生,是中国第一个在海外获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那年的毕业庆典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吧?下雨了没有?容闳的心情如何?那位第十任校长伍尔西讲话了没有?据说那年的毕业庆典,容闳是明星。“有些人来参加毕业典礼主要就是为了看一看这位中国毕业生。” (《西学东渐记·附录·吐依曲尔氏之演讲》,第188页)
正在我遥想容闳当年的时候,全校庆典草草收场了,各学院紧接着分头庆祝。法学院的庆典在世界著名的佩恩·惠特尼体育宫举行。我们入场时,庆典虽未开始,但公众席已经没有座位了,不少人和我们一样,只得站在两旁,或坐在地上。
法学院今年获得学位的总共238人。其中法学研究博士(Doc~r ofthe Science of Law)3人;法学硕士(Maser of Laws)25人;法研究硕士(Master of Studies in Law) 5人;法学博士(Jufis Doctor)205人。
跟所有的庆典一样,照例是一系列讲话,不同的是这些讲演者都是能言善辩的名家,讲演不断地被笑声、掌声打断。庆典高潮是宣布学位获得者的名单,这真是难以忘怀的动人场面。副院长拿着名册,依次唱名,学位获得者一一应声而起,昂首阔步,欣喜若狂,奔向主席台,与院长握手,拥抱自己的导师,向台下鞠躬。至亲好友,欢呼他们的名字,热烈鼓掌,拍照、录像,跑上前去拥抱。不少人眼里噙着幸福的泪花,有的挥舞着博士帽,有的把帽子高高抛起。有一位女博士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从台上通过,她多想让自己的宝贝也来分享今日的欢乐。中国古诗里说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也不过如此吧。
耶鲁法学院在全美排名第一,门槛甚高。登堂人室者,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拼搏,才挤进这个热门;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才取得今日这份欢乐。欢乐从过去走来,又向未来走去。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律师事务所,最有名望的法律机构,都在向他们招手。甚至,总统宝座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啊。
室外,仍然下着倾盆大雨。今天所有的讲话,都对天公不作美颇为遗憾。一位从加州来参加何鲤毕业典礼的同学说,他去年到麻省理工参加一个亲戚的毕业典礼,也遭遇大雨。而麻省理工的人幸灾乐祸地说:哈佛更倒霉,毕业庆典中间下起雨来,只得坐着挨浇。
人的成长,需要春风,也需要化雨。雨能化育万物,也能为莘莘学子荡涤前路中的污泥浊水,迎来美好的明天。
清教徒遗风
在美国众多的城市中,纽黑文绝对算不上富庶繁华,也看不出有多么时尚洁净。街道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某些特殊车辆,不论昼夜,跟救火车似的发出惊心动魄的尖叫声,呼啸而过。跟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也有某些街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令人望而却步。我这样说,并不表示我不喜欢这座文化古城。
古城蜚声国际,自有她的精神魅力。据说在美国城市建设史上,纽黑文有两个首创:一是首创住宅式墓园,一是首创市中心草地。有的资料为了强调草地的意义,还特地在New Haven Green之前加上形容词
Historic(历史上著名的)。草地的确是本城的骄傲,花木扶疏,古树参天。可观赏,可休憩,可净化空气,还可供鸟儿栖息。草地四周是街道,可与全城每一个方位直接沟通。中间有南北向的车道、人行道,将草地切分为左右两大块。左边为宗教圣地,古老的三一教堂、中心教堂、联合教堂,坐西朝东,一字排开;右边为演出场地,有活动舞台位于北端,一人夏舞台就组装起来。宗教和艺术,统一于市中心草地。草地是纽黑文的心脏,宗教主收缩,艺术主舒张,一舒一缩,将血液输送给每一位居民,滋润着整个城市,给整个城市注入无穷的活力。我曾走遍纽黑文的大街小巷,只见宗教无处不在,艺术无处不在。在学院,在街头,在墓地,在公园,在商店,在超市,在人们的衣着,在人们的脸上……
这个只有十多万人口的小城,大小教堂就有112所。数量之多,可与中国北朝洛阳、南朝建康的佛寺相比。如果有人仿照《洛阳伽蓝记》写一本《纽黑文教堂记》,那么,对宗教和艺术的研究,定当大有裨益。我曾经有过疑问:在一个现代化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里,宗教对世道人心究竟还能起什么作用?纽黑文的答案是:宗教如果无用,宗教就会自行衰落。上帝日夜不眠,守望道德底线,协调人际关系,拯救失落的灵魂。当然,宗教只是一种符号,上帝也不过是一个假设,真正的力量在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文精神。践踏人道,野兽道、魔鬼道就会从潘朵拉的盒子里跑出来,社会就会失去安宁,人和人之间就会相欺、相斗乃至互相残杀。纽黑文原本就是一个宗教城市,现在,使纽黑文声名远播的耶鲁大学,原本也创始于神职人员,后来多位校长是教士、神学家。他们对于自己的老祖宗约翰·达文波特(1597~1670),至今念念不忘。纽黑文有达文波特大道,耶鲁有达文波特学院。这位 1637年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牧师,1638年就率领五百个清教徒创建纽黑文殖民地,并担任纽黑文教堂牧师。清教徒的严格教规,经过三百多年的代代相传,有的已化为民风民俗,植根社会,植根人心。以饮酒为例。凡是一个酗酒成风的社会,必然以酒乱德。所以,殖民地初期新英格兰六州的清教徒社团曾颁布一条“蓝色法规”(Blue Law),禁止星期日售酒、饮酒、娱乐。禁止娱乐是不得人心的,已无法遵守。但星期天不能售酒,平时晚上八点以后,即使是超市也不售酒,这一条至今还遵守得很严格,这里的中国商店也入乡随俗,不能例外。至于节俭、勤奋、守时,这三大美德,一般来说,特别是对于有教养的人来说,都看作是立身社会的基本准则。在纽黑文,看不到奇装异服,更看不到朋克式的人物,人们穿着朴实无华,也很随意。本城有二百三十家咖啡馆、酒吧、餐馆,似乎无人以大吃大喝、摆排场为荣。咖啡馆的顾客多为学生或休闲者,看书、写作、下棋、轻轻地交谈,一杯咖啡就坐上半天,店主也无不悦之色。所谓请客吃饭,也极俭啬,最好把盘子也舔干净,不要留下残羹剩汁。
纽黑文的富有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草地常有大型演出。2003年6月12日至 28日,纽黑文市第八届国际艺术和思想节就在草地举行,康州华人文化协会中国民乐队也于19日下午来此演出。7月26日晚的爵士音乐会更是轰动全城,草地装满欢乐,装满掌声,装满数万副笑容。宗教和艺术,给这个世界带来和平、安宁、幸福,早期清教徒的遗风,得到发扬光大。数字虽然枯燥乏味,却比描写更为有力。下面这些数字,都是会说话的。它会告诉人们,纽黑文有怎样的精神风貌,城市管理者应当怎样以人为本,让自己的市民享受生活,活得愉快,活得健康,活得高尚。这些数字是:
戏院、剧场、电影院二十三所 运动场、娱乐场所十八处 书店二十四家 博物馆、展览会、图书馆五十五个 高尔夫球场地、俱乐部三十四个 各类社团活动场所三十三个 医疗保健中心二十二个 游艇俱乐部十二个 公园九十三处 墓园十六处 其中有的设施,就规模、内容而言,水平堪称世界级,甚至是举世无双。它们固然属于耶鲁大学,可也为古城添彩增光。纽黑文显然不属于旅游城市,故旅馆只有十二家。社会人员相对稳定,何况它有健全的社会安全网,据说这里的人室抢劫率在全美是最低的。它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流的。但漫步街头,偶尔也会遇见行乞者。他们不残不疾,看上去很健康,大概世界上到处都有懒人吧。也许,有人就愿意选择这样的生存方式,别人有什么办法呢。
惜别纽黑文,心绪何依依。作为来自地球那边的异乡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风度和美德。 纽黑文:死者在天
我从未见过这种墓而不坟的住宅式墓园,也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又如此富于文化艺术内涵的公园式墓园。中国古人说:“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那墓田究竟如何好法,今人已不得而知。我是在看了纽黑文的墓园之后才明白:墓园是一本真实的史书,在墓园可以读解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是否长治久安,是否关爱每一个生命,人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人伦关系如何,请到墓园来,墓碑无语,答案昭然。中国没有这样的墓园,当人们的生存空间、社会的生态环境还存在种种难题时,谁还有余力去顾及墓地呢?何况一百六十多年来的中国,屡遭人天浩劫,历经战火、瘟疫、饥饿、阶级斗争,寻常百姓早巳将生死置之度外,把生命看得很轻很贱,后事如何,且听谁来分解?又有谁能分解?
纽黑文正式建市只不过二百多年,人口才十二万,墓园却有十六处。草地中心教堂的New Haven Crypt(纽黑文教堂地下室墓穴)最小,西南面靠达文波特路的长青墓园(Evergreen Cemetery)和西面的圣劳伦斯墓园(St·Lawrence Cemetery)最大,北边还有多处犹太人墓园。备受人们关注的是位于纽黑文市区的园林街墓园(Grove Street Cemetery)。据说,在美国墓园史上这是第一个按规划兴建的住宅式墓园,迄今已有二百零七年的历史。
不败之师大团圆
发表于:2007-12-16 02:19只看该作者
5楼


韬客社区www.talkf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