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恋爱中的沉没成本:该分就分
理性的选择将决定于对未来的预期,而不是对过去的懊悔。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如果让懊悔破坏决定,那么我们塑造命运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一切都应向前看……
一位远方的朋友来电话哭诉:当年为了创业,她错过了恋爱的季节,现在年过30,却没有爱情的充实,她觉得很孤单,很郁闷。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她大学毕业时,拒绝了一位青梅竹马男士的求婚,去一个陌生城市,开始江湖生涯。几年后,她回到家乡创办公司,自己做了老板。在她离开不久,那位男士结婚了。但是,不久,他夫人不幸病逝。他遭受沉重打击,到另一城市攻读博士学位。她以前的同学于是希望他们能走到一起。她没了主意,并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已经过去,难找意中人。她打算去男士所在城市,找他谈婚事。我问她,你对他是否有“爱”的感觉,她回答说没有。
我劝她说,第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20多岁的时候,你选择了事业,而以青春美貌为机会成本。而今,你收获了事业,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第二,以女孩子的年轻美貌作为首要条件考虑的男人,未必真心爱你,未必能同你白头到老。道理很简单,年轻美貌是非耐用消费品,就如草莓那样,消费的时间短暂,上午不消费掉,到下午可能就变质了。年轻美貌也是这样的短暂。当你具备姣好容颜的时候,他爱你,但你老去的时候,他还会那么爱你么?如果草率结婚,很可能“享受”婚后的“痛苦”。
第三,如果那位男士真心爱你,为什么在你们分别不久就结婚了?这说明,他对你的感情很难持久,经不住时间考验。而且,他有失去另一半的阴影,这也是你所强调的,难道你要同他一起承受?不错,我说这些有个前提——人是自利的,也就是说,人在做决策时,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人不自利,社会就会混乱。面包师尽可能提高面包的质量,并不是出于仁慈的考虑,而是为了拉拢顾客,打击竞争对手,自己可以赚更多的钱。如果大家都像《镜花缘》中的君子国那样,卖方减价,买方加价,交易能够达成吗?
对一个“没有爱情成分” 的人,你值得强迫自己去爱他?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我没有信心。
第四,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最大化选择。你事业有成,交往的圈子广,你的选择集其实在日益扩大。那么,在扩大了的选择空间里,你可选择的人更多。通过比较分析,你可以找到更加合适的男友,所取得的收益要比在原来的选择空间里能够取得的收益大。
第五,周围朋友的意见,只可以作为参考。由于他们考虑的是别人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他们提出建议的时候,很难把你的比较优势、你的真实需求等因素合理纳入成本—收益分析之中,再加上他们并不承担你的决策的结果,这些建议难免存在偏差!完全听信他人,风险太大。
听了这番话,我那位朋友破涕为笑。但是,她还是觉得心里难受,毕竟,美丽的花样年华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
这的确让人遗憾。但是,你怎能忘记经济学中“沉没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已经付了票款且不能退票。这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不论你是否观看,钱都是收不回来的,票价就是沉没成本。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演唱会门票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付钱后发觉演唱会不好,但忍受着看完;付钱后发觉演唱会不好,退场去做其他的事情。
这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场演唱会,而不是你为它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演唱会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爱情也是这样。一个人选择爱人,不能老是想着以前曾经有过多好的机会,而应该考虑在现实情况下,怎么样才能找到最满意的爱人。所谓“逝者不可追”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把这个道理忘记了,很可能错过许多新的机会。
如果你坚持考虑已经沉没的成本,让其影响你现在的决策,你可能会越赔越大。例如,某位房地产商,购入某块地的时候,正值房地产业高峰,预算是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做的,等到拆迁安置、三通一平,不幸赶上宏观调控,房地产业行情急剧下滑,他也知继续动工肯定亏损。但是,前期已经投入数千万元,就此停手,他觉得太亏,不忍停手。结果,工程尚未完工,就负债上亿元,终因资不抵债,宣布破产。
所以,明智的人们,做选择的时候,注重对未来的预期。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如果让懊悔破坏决定,那么我们塑造命运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
说到这里,我已经是“刘郎才尽”,好在那位朋友表示豁然开朗,我长吁一口气。
一位远方的朋友来电话哭诉:当年为了创业,她错过了恋爱的季节,现在年过30,却没有爱情的充实,她觉得很孤单,很郁闷。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她大学毕业时,拒绝了一位青梅竹马男士的求婚,去一个陌生城市,开始江湖生涯。几年后,她回到家乡创办公司,自己做了老板。在她离开不久,那位男士结婚了。但是,不久,他夫人不幸病逝。他遭受沉重打击,到另一城市攻读博士学位。她以前的同学于是希望他们能走到一起。她没了主意,并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已经过去,难找意中人。她打算去男士所在城市,找他谈婚事。我问她,你对他是否有“爱”的感觉,她回答说没有。
我劝她说,第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20多岁的时候,你选择了事业,而以青春美貌为机会成本。而今,你收获了事业,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第二,以女孩子的年轻美貌作为首要条件考虑的男人,未必真心爱你,未必能同你白头到老。道理很简单,年轻美貌是非耐用消费品,就如草莓那样,消费的时间短暂,上午不消费掉,到下午可能就变质了。年轻美貌也是这样的短暂。当你具备姣好容颜的时候,他爱你,但你老去的时候,他还会那么爱你么?如果草率结婚,很可能“享受”婚后的“痛苦”。
第三,如果那位男士真心爱你,为什么在你们分别不久就结婚了?这说明,他对你的感情很难持久,经不住时间考验。而且,他有失去另一半的阴影,这也是你所强调的,难道你要同他一起承受?不错,我说这些有个前提——人是自利的,也就是说,人在做决策时,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人不自利,社会就会混乱。面包师尽可能提高面包的质量,并不是出于仁慈的考虑,而是为了拉拢顾客,打击竞争对手,自己可以赚更多的钱。如果大家都像《镜花缘》中的君子国那样,卖方减价,买方加价,交易能够达成吗?
对一个“没有爱情成分” 的人,你值得强迫自己去爱他?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我没有信心。
第四,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最大化选择。你事业有成,交往的圈子广,你的选择集其实在日益扩大。那么,在扩大了的选择空间里,你可选择的人更多。通过比较分析,你可以找到更加合适的男友,所取得的收益要比在原来的选择空间里能够取得的收益大。
第五,周围朋友的意见,只可以作为参考。由于他们考虑的是别人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他们提出建议的时候,很难把你的比较优势、你的真实需求等因素合理纳入成本—收益分析之中,再加上他们并不承担你的决策的结果,这些建议难免存在偏差!完全听信他人,风险太大。
听了这番话,我那位朋友破涕为笑。但是,她还是觉得心里难受,毕竟,美丽的花样年华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
这的确让人遗憾。但是,你怎能忘记经济学中“沉没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已经付了票款且不能退票。这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不论你是否观看,钱都是收不回来的,票价就是沉没成本。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演唱会门票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付钱后发觉演唱会不好,但忍受着看完;付钱后发觉演唱会不好,退场去做其他的事情。
这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场演唱会,而不是你为它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演唱会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爱情也是这样。一个人选择爱人,不能老是想着以前曾经有过多好的机会,而应该考虑在现实情况下,怎么样才能找到最满意的爱人。所谓“逝者不可追”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把这个道理忘记了,很可能错过许多新的机会。
如果你坚持考虑已经沉没的成本,让其影响你现在的决策,你可能会越赔越大。例如,某位房地产商,购入某块地的时候,正值房地产业高峰,预算是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做的,等到拆迁安置、三通一平,不幸赶上宏观调控,房地产业行情急剧下滑,他也知继续动工肯定亏损。但是,前期已经投入数千万元,就此停手,他觉得太亏,不忍停手。结果,工程尚未完工,就负债上亿元,终因资不抵债,宣布破产。
所以,明智的人们,做选择的时候,注重对未来的预期。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如果让懊悔破坏决定,那么我们塑造命运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
说到这里,我已经是“刘郎才尽”,好在那位朋友表示豁然开朗,我长吁一口气。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14-02-21 12:03只看该作者
2楼

韬客社区www.talkf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