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感情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回报最丰富
男人对容易追到手的女孩子,往往评价较低;对已经追到手的女孩子,往往不懂得珍惜;对追不到的女孩子,评价最高。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 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2010年的央视春晚,王菲以一曲《传奇》复出。虽然众人对其演唱效果评价不一,但这首歌词所表达的凄美恋情,还是打动了很多人。这不,为寻找10年前在网络游戏中结识的初恋情人,某位《传奇》玩家用王菲的歌声和游戏的画面制作了唯美MV,呼唤当年恋人。(《扬子晚报》2010年3月9日)
的确,初恋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最美好的阶段之一,为它流连忘返是人之常情。《东方女性》杂志曾经专门对初恋作了一次调查。据悉,该杂志收回了3000份有效答案。调查结果如下:
初恋持续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初恋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0年,最短的是一个月;初恋时间一年的人最多(861人),两年的有357人,3年的有336人。
初恋的结果。有90.65%的人失恋——包括主动失恋与被动失恋,终成“正果”的不足10%。
“分手后,你希望他(她)以后的伴侣比你好,还是比你差?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373人。希望他(她)的伴侣比自己好的有2037人,占85.84%。对此大部分人的解释是:因为我爱过他(她)。
做出“绝对不念旧情”肯定回答的人占44.36%。“肯定的原因”:一是对方可能不想再理自己;二是自己现在的恋人(或配偶)不愿意;三是对方现在的恋人(或配偶)不愿意。
“现在,你还想见他(她)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457人。想见的有1848人,占75.21%;不想见的有609人,占24.79%。
……
据报道,这个调查报告引起了一些商家的注意。目前,神州大地上涌现了大量的专业公司,其业务为帮助他人“寻找初恋情人”。据说,这些公司的生意非常火暴。
寻找初恋的行为能够增进彼此的幸福感吗?我的答案是:有害无益。
人世间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容易得到的东西,非常轻视;到了手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没有到手的东西,则无限向往、欣赏与羡慕。所以,龚自珍说:“千古知言汉武帝,人难再得始为佳。”爱情就是这样。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说:“狗为着追求水里面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里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了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所以,男人对容易追到手的女孩子,往往评价较低;对追到手的女孩子,往往不懂得珍惜;对追不到的女孩子,评价最高。歌曲《传奇》所表现出来的,正是没有实现的爱情。
普遍性的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经济学上的“需求定律”。也就是比较容易得到的东西相对于较难得到的东西,花费的代价相对较小,人们往往不加以珍惜。例如,人们一般对花费几十万元买的车,珍惜程度远超过数千元买的数码相机。同样的道理,在谈恋爱中,一方对主动追求自己而自己对其没有感觉的人,评价不高,因为其带来的预期效用较低,相应的需求量也较低。而对于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展开追求,但对方迟迟不表露青睐的人,评价很高,这是因为其带来的预期效用很高。相应的需求量也很高。对于追不到手的人,需要付出的代价趋向无穷大,于是评价最高。这是因为其带来的预期效用趋向无穷大,相应的需求量也趋向无穷大。最后一种情况,是价格趋向极端的时候的情景,据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教授黄有光的介绍,经济学文献中没有讨论过这种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凭借常识,遵循着需求定律。主动送上门来的爱情,人们往往评价很低,甚至加以拒绝。譬如中国古代的《齐王嫁女》故事——有一个名叫吐的人,经营宰牛卖肉的生意。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生意做得比较红火。一天,齐王派人对吐说:“齐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吐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非常抱歉,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后来,吐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吐怎么这么傻呢?于是他去劝说吐:“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齐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吐笑着说:“齐王的女儿太丑了。”吐的朋友迷惑不解,问道:“你见过齐王的女儿吗?你怎么知道她很丑?”吐回答说:“我虽然没有见过齐王的女儿,可是我卖肉的经验告诉我,齐王的女儿是个丑女。”朋友问:“何以见得?”吐回答说:“就以卖肉为例吧,我出售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再加一点肉或者便宜一点,顾客就很满意了。当我出售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再加一点肉或者便宜一点,他们依然不满意,牛肉很难卖。现在,齐王把女儿嫁给我这样一个屠户,还搭上丰厚的彩礼,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个丑八怪。”不久,吐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发现她果然长得很难看。
你可能反驳说:《齐王嫁女》的故事相反,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激情至死不渝,已传为爱情佳话,该如何解释?我认为,其原因就在于:徐志摩至死没有得到林徽因。从经济学角度看,对于徐志摩而言,要得到林徽因,需要付出的代价趋向无穷大,从而林徽因给他带来的预期效用趋向无穷大,因此,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激情至死不渝。假设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在英国就大功告成,这段脍炙人口的恋情还会如此浪漫吗?这虽属主观臆断,但从徐志摩的性格,尤其后来和陆小曼的爱情悲剧看,这样的推论并非空穴来风。
同样的道理,《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历久不衰,原因之一是贾宝玉没有得到林黛玉。林黛玉的早逝,使得宝黛爱情只开花而不结果。如果贾宝玉得到了林黛玉,这个故事还会那么迷人么?小说《飘》当中,女主人公斯嘉丽(Scarlett)对其初恋情人——美兰(Melanie)的丈夫卫斯礼(Ashley),始终没有死心,甚至到美兰(Melanie)去世后,她也没有死心,就是因为斯嘉丽(Scarlett)始终没有得到卫斯礼(Ashley)。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茶花女》是这样,《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如此,即便是被认为充满“后现代”色彩的《大话西游》也在重复一个老套的爱情悲剧——紫霞仙子被牛魔王误刺致死,至尊宝被迫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网络小说的代表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是以轻舞飞扬的病逝、痞子蔡的失恋而告终。
既然初恋已成为如烟往事,何必再去寻找呢?如果将初恋埋藏在心底,它对你的效用或幸福感是最大的。如果“寻找初恋情人”,可能会降低各方的边际效用。比方说,爱情如同吃面包,那么,初恋相当于所吃的第一片面包,男女双方从中获得的收益是趋向最大的。时过境迁之后,寻找初恋情人,好比吃第二片面包,感觉不如第一片。初恋就是初恋,它没有替代品,经过多年时光的流逝,男女双方早已不是当年的状态,再见面,又能如何?
逝去了,就让它永远埋在心里吧。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 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2010年的央视春晚,王菲以一曲《传奇》复出。虽然众人对其演唱效果评价不一,但这首歌词所表达的凄美恋情,还是打动了很多人。这不,为寻找10年前在网络游戏中结识的初恋情人,某位《传奇》玩家用王菲的歌声和游戏的画面制作了唯美MV,呼唤当年恋人。(《扬子晚报》2010年3月9日)
的确,初恋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最美好的阶段之一,为它流连忘返是人之常情。《东方女性》杂志曾经专门对初恋作了一次调查。据悉,该杂志收回了3000份有效答案。调查结果如下:
初恋持续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初恋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0年,最短的是一个月;初恋时间一年的人最多(861人),两年的有357人,3年的有336人。
初恋的结果。有90.65%的人失恋——包括主动失恋与被动失恋,终成“正果”的不足10%。
“分手后,你希望他(她)以后的伴侣比你好,还是比你差?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373人。希望他(她)的伴侣比自己好的有2037人,占85.84%。对此大部分人的解释是:因为我爱过他(她)。
做出“绝对不念旧情”肯定回答的人占44.36%。“肯定的原因”:一是对方可能不想再理自己;二是自己现在的恋人(或配偶)不愿意;三是对方现在的恋人(或配偶)不愿意。
“现在,你还想见他(她)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457人。想见的有1848人,占75.21%;不想见的有609人,占24.79%。
……
据报道,这个调查报告引起了一些商家的注意。目前,神州大地上涌现了大量的专业公司,其业务为帮助他人“寻找初恋情人”。据说,这些公司的生意非常火暴。
寻找初恋的行为能够增进彼此的幸福感吗?我的答案是:有害无益。
人世间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容易得到的东西,非常轻视;到了手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没有到手的东西,则无限向往、欣赏与羡慕。所以,龚自珍说:“千古知言汉武帝,人难再得始为佳。”爱情就是这样。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说:“狗为着追求水里面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里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了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所以,男人对容易追到手的女孩子,往往评价较低;对追到手的女孩子,往往不懂得珍惜;对追不到的女孩子,评价最高。歌曲《传奇》所表现出来的,正是没有实现的爱情。
普遍性的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经济学上的“需求定律”。也就是比较容易得到的东西相对于较难得到的东西,花费的代价相对较小,人们往往不加以珍惜。例如,人们一般对花费几十万元买的车,珍惜程度远超过数千元买的数码相机。同样的道理,在谈恋爱中,一方对主动追求自己而自己对其没有感觉的人,评价不高,因为其带来的预期效用较低,相应的需求量也较低。而对于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展开追求,但对方迟迟不表露青睐的人,评价很高,这是因为其带来的预期效用很高。相应的需求量也很高。对于追不到手的人,需要付出的代价趋向无穷大,于是评价最高。这是因为其带来的预期效用趋向无穷大,相应的需求量也趋向无穷大。最后一种情况,是价格趋向极端的时候的情景,据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教授黄有光的介绍,经济学文献中没有讨论过这种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凭借常识,遵循着需求定律。主动送上门来的爱情,人们往往评价很低,甚至加以拒绝。譬如中国古代的《齐王嫁女》故事——有一个名叫吐的人,经营宰牛卖肉的生意。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生意做得比较红火。一天,齐王派人对吐说:“齐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吐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非常抱歉,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后来,吐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吐怎么这么傻呢?于是他去劝说吐:“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齐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吐笑着说:“齐王的女儿太丑了。”吐的朋友迷惑不解,问道:“你见过齐王的女儿吗?你怎么知道她很丑?”吐回答说:“我虽然没有见过齐王的女儿,可是我卖肉的经验告诉我,齐王的女儿是个丑女。”朋友问:“何以见得?”吐回答说:“就以卖肉为例吧,我出售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再加一点肉或者便宜一点,顾客就很满意了。当我出售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再加一点肉或者便宜一点,他们依然不满意,牛肉很难卖。现在,齐王把女儿嫁给我这样一个屠户,还搭上丰厚的彩礼,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个丑八怪。”不久,吐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发现她果然长得很难看。
你可能反驳说:《齐王嫁女》的故事相反,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激情至死不渝,已传为爱情佳话,该如何解释?我认为,其原因就在于:徐志摩至死没有得到林徽因。从经济学角度看,对于徐志摩而言,要得到林徽因,需要付出的代价趋向无穷大,从而林徽因给他带来的预期效用趋向无穷大,因此,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激情至死不渝。假设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在英国就大功告成,这段脍炙人口的恋情还会如此浪漫吗?这虽属主观臆断,但从徐志摩的性格,尤其后来和陆小曼的爱情悲剧看,这样的推论并非空穴来风。
同样的道理,《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历久不衰,原因之一是贾宝玉没有得到林黛玉。林黛玉的早逝,使得宝黛爱情只开花而不结果。如果贾宝玉得到了林黛玉,这个故事还会那么迷人么?小说《飘》当中,女主人公斯嘉丽(Scarlett)对其初恋情人——美兰(Melanie)的丈夫卫斯礼(Ashley),始终没有死心,甚至到美兰(Melanie)去世后,她也没有死心,就是因为斯嘉丽(Scarlett)始终没有得到卫斯礼(Ashley)。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茶花女》是这样,《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如此,即便是被认为充满“后现代”色彩的《大话西游》也在重复一个老套的爱情悲剧——紫霞仙子被牛魔王误刺致死,至尊宝被迫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网络小说的代表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是以轻舞飞扬的病逝、痞子蔡的失恋而告终。
既然初恋已成为如烟往事,何必再去寻找呢?如果将初恋埋藏在心底,它对你的效用或幸福感是最大的。如果“寻找初恋情人”,可能会降低各方的边际效用。比方说,爱情如同吃面包,那么,初恋相当于所吃的第一片面包,男女双方从中获得的收益是趋向最大的。时过境迁之后,寻找初恋情人,好比吃第二片面包,感觉不如第一片。初恋就是初恋,它没有替代品,经过多年时光的流逝,男女双方早已不是当年的状态,再见面,又能如何?
逝去了,就让它永远埋在心里吧。
韬客社区www.talkf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