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卦][军事秘密的秘密] 原子弹诞生记
看故事,顺便听休闲的音乐...
====================
原子弹的最终出笼绝不是一个人功劳所致,也不是因为哪国政府的疏忽所为。在这背后,是一场殊死的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人类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的秘密战,以至于今天把它说开来还会令人屏住呼吸,热血沸腾。让我们先从一个新西兰人的一次迟到作为讲述这个故事的开始吧。
一个普通人的重大发现
很难搞清那是哪一天了,反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的一个早上,新西兰原子物理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没能按时参加一个由英国军方召集的讲座。有人为此向这位一向守时的物理学家(讲究准确是物理学家的特质之一)提出了客气的指责,没想到这位科学家一反常态地回应:“我的迟到是因为我正在做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实验。它将向人们证实原子可以用人工的方法驾驭。如果真是这样,你们的那些战争方法都将成为雕虫小技。”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卢瑟福所说的的确不是不着边际的大话,而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科学发现,一个还没有被列入军事秘密的秘密。当时全世界挨个数也没几个能有卢瑟福这般头脑的物理学家,而那些刚刚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死里逃生的职业军人们准备一旦缓过劲儿来,将再造出口径更大的大炮、装甲更厚的坦克、滤毒性能更好的防毒面具以及火力更猛的机关枪。别跟他们说什么原子武器,在他们的眼里,科学家的发现远不如造一些先进的鱼雷和大炮来得实在。卢瑟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他的奥地利同行那里借来了250毫克镭。镭是帮助他实现原子之梦必不可少的贵重物质,也是天下少有的花钱也买不来的东西之一。
正是这250毫克毫不起眼的镭,让卢瑟福站在了世界原子能研究的最前沿。1919年6月,卢瑟福在《哲学杂志》上透露,他完成了用A粒子轰击氮、使氮变成氧或氢的实验。当时和他比肩并进的原子科学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只有40名,其中大多数集中在欧洲。当时的美国虽然有着众多财力雄厚的世界一流大学,但明显缺乏具有一流水准的科学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最具潜力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原子能技术方面的尖子,当时最看重的并不是麻省理工学院,而是一所设在德国哥廷根小城里的大学。这里就有后来号称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一个面庞瘦削而且看上去缺乏男性气质的人。外出时,他总是戴着一顶和他的瘦脑袋瓜不太相称的礼帽。很可能是他,或许再加上一些后来的追随者,居然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把整个世界拖进了核子武器时代的深渊。
从一个优雅的小城开始
在过去的将近100年里,风光秀丽的德国居然成了无数杀人武器、特别是现在被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武器诞生地。毒气、超远程大炮、火箭、喷气式飞机、冲锋枪、先进的焚尸炉、重型坦克等等,这些东西的出笼都跟德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原子弹故乡的美名也差点儿要落在德国人的头上,只是由于希特勒实在缺乏远见和过于骄横,否则的话人类将会因此而更加遭殃。
20世纪20年代的哥廷根小城同大多数的欧洲小城市几乎没什么两样。就气候而言这里是冬暖夏凉相当宜人。哥廷根大学虽然没有美国大学的气派,但有着欧洲名牌大学的质量和优雅。1924年,奥本海默来到哥廷根。他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物理。奥本海默的祖籍是德国,因父亲在纽约事业有成发了些小财,所以后来举家迁往美国定居。奥本海默本是德国人,但到德国来上学反倒成了留学生。对于德国来说他一切都不感到陌生,可德国古板的教育制度却使他碰上了钉子。1927年春天,他的一纸要求参加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考试的申请遭到了普鲁士高等教育部部长的拒绝,理由是他缺乏一系列本应在入学时就必须办好的手续,而这些手续大多数的美国留学生却都认为没有必要。好在真正的人才终究是不会被埋没的。奥本海默的出色表现引来一大堆为他求情的学术权威,保他终过险关。
奥本海默固然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还有一个比他更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且同样也是德国人,他就是近代物理学界的泰斗—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不幸的是,他和原子弹也扯上了不大不小的干系。爱因斯坦生长在跟哥廷根环境差不多的一个德国小城乌尔姆。小时候谁也没有看出长大后他将是一个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在哥廷根没上过学但有过学术活动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有些名字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海森堡、波尔、西拉德等,爱因斯坦也来过,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哥廷根作为一个大学城、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露天花园,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人类开发核力量从设想到现实的起步阶段。多数人认为:“爱因斯坦的那套理论只在黑板上有意义,在现实中没有实用价值,远不如费迪南·波舍博士的大众牌汽车给我们这个帝国带来的实惠。”至少在纳粹的高层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抱有这种想法。所以他们从开始冷落爱因斯坦到最后驱逐他出境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1933年的秋天,走投无路的爱因斯坦接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前往新大陆,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一个法国物理学家曾经如此形容爱因斯坦去美国这件事:“其重要程度就像天主教把罗马的梵蒂冈搬到了美国。”这时候的奥本海默也已经回到了美国。设想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两个关键人物终于走到了一起,来到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给这个庞大的工程“埋得起单的国家”。剩下来的事就是要等待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个借口也罢。总之,离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问世的日子不远了。
机会终于来到
对于战争狂人希特勒来说,制造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无需借口,令他唯一担心的就是造不出来。虽然说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紧要关头他也没有下令让德军使用毒气,但此刻如果他拥有原子弹的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历史往往离得越远才会看得越清楚。希特勒当初为什么最终没有造出原子弹来,战后有关专家说可能主要出于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关键性人才。这些人原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德国人或者是在德国成就了事业的人,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都离开了。二是纳粹德国政府缺乏远见,从根本上对原子弹的研究重视不够。他们只顾常规武器的生产,对投资大见效慢的战略武器毫无兴趣。三是缺乏绝对安全的科研和生产环境。在挪威泰莱玛尔的重水工厂屡遭破坏就是一个例子。最后一个原因似乎还有些可笑,据认为是德国的原子弹研造者并不迫切希望成功,“因为我们在他们(军方)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二等公民”,所以没有干劲儿。相比之下,德国的火箭制造专家则非常争气。可惜装有常规炸药的火箭跟原子弹比起来,就像是一枚大爆竹,作用甚微。
而此时,在美国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爱因斯坦还沉迷在他的教学与科研中。 1940年以前的德国形势是一片大好,根本不必用原子弹来代替坦克师去征服世界。所以在爱因斯坦看来,阻止德国抢先一步制造出原子弹还不是一个那么紧迫的问题。不过在美国还有一些比爱因斯坦性子急的欧洲科学家。他们坚信德国的同行们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前面。他们一直试图用联名上书的方式直达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告诉这位对原子武器的了解还处于小学水平的“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事态的严重性。
1939年,原籍匈牙利的科学家希拉德获得了一个极为可靠的消息,称德国军方已禁止被占领地捷克斯洛伐克将铀出口到德国势力以外的地方。另外,德国这时候已控制了另一个掌握铀的国家——比利时。美国政府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爱因斯坦本人也没有,只有希拉德和少数科学家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们一致认为最好赶在敌人之前造出原子弹,或者至少是不能让敌人抢先一步“将理想变为现实”。
他们准备好了一封致比利时国王的信,想提醒他注意这件事情,并尽最大努力使铀不落入德国人手中。与此同时,希拉德也已经在给罗斯福的信件中征集到了几个大科学家的签名。但在西拉德看来,就名望而言,那几个人捆起来也不如一个爱因斯坦有分量,所以他一定要争取到爱因斯坦的签名。
据希拉德后来回忆:“实际上一开始爱因斯坦对铀的裂变情况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般了解。但爱因斯坦不愧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经过我们的一番解释后,他立刻明白了这将意味着什么。他表示支持我们,并主张我们尽快采取行动阻止最坏的可能发生。”
“对此事要立即采取行动”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把信交到罗斯福手中,这后一条实际上要比找到爱因斯坦更难。 谁也不能保证这封至关重要的信不被某官僚分子扔到书桌的一角而将此事搁置起来(半个多世纪后的“9·11”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切努力不就白搭吗?后来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在美国人缘挺广的德国经济学家斯托贝尔。他同经常出入白宫的国际金融家萨克斯博士很熟,而萨克斯博士正是一位能比较容易见到罗斯福总统的非官方人士。萨克斯非常爽快地接受了希拉德这伙人的请求。他答应在适当的时候把这封信当面交给罗斯福。
在送信的途径有了着落之后,希拉德又返回长岛的爱因斯坦住地,这回是要动真格的了,他的使命就是一定要争取到爱因斯坦的亲笔信或者至少是签名。这件事的细节后来有多个版本。希拉德的说法是,当时爱因斯坦先是用德文口授了一个内容摘要。随后希拉德在爱因斯坦“口谕”的基础上写出了两封内容相仿但长短不一的信。爱因斯坦随后在一封较长的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同爱因斯坦后来公开坚持的说法相符。他一直说:“我并没有写信,只不过是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而已。”尽管这后一种说法后来曾被多人证实,但仍有传闻一直认为爱因斯坦亲笔写了那封重要的信。或许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足够让他后悔一辈子的签名使美国真的走上了加紧制造原子弹的不归之路。
萨克斯博士在1939年的10月11日终于见到了罗斯福总统。此时离希拉德交给他信的时间已两个月之久了。罗斯福这一天显得很疲惫,并不想跟这位博士谈一些过于沉重的话题。一句话,美国的最高决策人对原子武器既不懂也不感兴趣。萨克斯一直在想主意如何说服这位下肢瘫痪的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第二天一早,当他又来到白宫时,罗斯福正在吃早饭。看到萨克斯又来了,总统开始对他的意图有所警觉,而萨克斯说:“我想给总统讲述一个轻松的故事。”
那是在并不遥远的拿破仑时代,有一个叫富尔顿的美国年轻人来到了拿破仑面前。他建议这位皇帝立刻着手组建一支由蒸汽机推动的舰队,这样就可以打败必须依靠风力才能作战的英国帆船舰队。拿破仑没经考虑就把这位得了“狂想症”的美国人给轰了出去。当时拿破仑满脑子想的就是新式的步枪和肥壮的战马。事后当英国人知道了历史上曾经还有这样一个插曲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英国的将领们心知肚明,如果当时那位刚愎自用的法国皇帝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世界近代史无疑将会重写。
罗斯福听完这个故事以后,沉默了几分钟,随后写了一个小字条交给了在一旁听差的仆人。仆人很快就拿着一个纸包回来并递给总统。当纸包被打开之后,里面露出了一瓶法国拿破仑时代的白兰地。仆人小心翼翼地倒上了两杯。罗斯福提议干杯,然后说道:“萨克斯,你有把握不让纳粹分子把我们炸掉吗?”萨克斯坚信无疑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随后,罗斯福总统把他的助手沃特逊叫来,指着桌上放着的那封萨克斯带来的信,直截了当地说:“对此事要立即采取行动。”这句话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分量的几句话之一。从此世界上的第一个原子弹的诞生开始进入倒计时。
但是奇才爱因斯坦后来说的一句话却为这个伟大的决定蒙上了一层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他说:“如果当时我知道德国人在制造原子弹方面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话,那我连手指头都不会动一动。”
显然,罗斯福的决定和爱因斯坦的遗憾都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现在唯一需要的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在未来的较量中,如何不让我们的敌人走在前头。
[mp3]http://218.23.50.219:8080/v50/loveyouwithallmyheart.mp3[/mp3]
我悄悄的来,正如我悄悄的走~~
发表于:2006-05-29 06:39只看该作者
2楼
炸日本是绝对正确的,我老公说炸少了,应该炸东京的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5-29 14:58只看该作者
3楼
楼上厉害,。,。嘎嘎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5-29 16:05只看该作者
4楼
砸扎炸!
只和自己斗 不与市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