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438回复:1
[音乐]中国民众先"抢劫"了圆明园?
在中国近代史上,1860年10月发生在北京圆明园的劫难,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建筑园林、其文史价值决不低于故宫的皇家宫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于一旦。而造成这次大浩劫的祸首,便是英、法侵略联军,至今,他们从圆明园掠夺去的许多珍宝还陈列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等处,这便是他们充当强盗的证据。
关于这场劫难的责任,历史早已用血的事实书写清晰了,而英、法两国的正直历史学家也都不否认他们国家的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不料,事隔145年之后,却有中国自己的“研究者”出来为当年的英、法联军强盗洗刷罪名,声称当年最先抢劫圆明园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中国民众。
谓予不信,最近就有一篇“论文”,题为《1860:以圆明园为证》(刊于2005年5期《上海文化》杂志,作者李天纲),做的是为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翻案文章。此文一开头就以“民众先抢圆明园”作为第一部分的小标题,用了整整一大部分的笔墨来“论证”英、法联军攻陷圆明园后,是中国民众先进去抢劫,然后才引起联军士兵眼馋,“带动”了联军也发生抢劫的“事实”。证据呢?作者引用了所谓“外文记载”后称:“-按英法联军将士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日追赶满兵,进入圆明园的,目的初不是去抢劫。当日,为了战事,在苑囿外围烧了几间房子,但这已经是在海淀地区本地人的焚抢之后。”而据“论文”作者说,直到这时,“来自英法乡下的士兵,住在宫殿里”,才刚刚“眼界大开,垂涎三尺,已经在谈论盗掠珍宝”。而这第一天据说“还有军纪,法国士兵拿了一些小东西,还没有正式动手”。
与此同时,作者还引用清廷权臣幕僚王壬父的记载,称“夷人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论文”作者据这段记载,武断地称:是“西郊一些八旗子弟趁着战火,冒了外国军队的名义,在附近先烧抢起来,随着才有英法士兵瞠乎其后的烧抢。”这里,作者为了诬陷中国人先抢劫,故意曲解了王壬父的原文,明明原记载只说是中国老百姓假冒夷人之名放火,并未说中国人抢劫,而是联军回来后“大掠”,到了作者笔下,中国老百姓“纵火”便变成了抢劫,这种解读古文,看来并不是古文功底不够,恐怕至少是先入为主吧!另外,作者把王壬父原文中的“贵族”等同于八旗子弟也极不妥,八旗子弟确是贵族,但清朝的贵族并不全是八旗子弟。
关于英法联军的军纪究竟如何,并不是侵略者自己的回忆录说了算,中国人民早在虎门、定海、吴淞、杨村等许多战区“领教”过了,也有历史记载,这里就不多说。我感到迷惘的是,文章作者何以迷信侵略者的遁词,何以要曲解古人的记载?难道凭着他的这篇文章,就能为侵略者洗刷洗劫圆明园的滔天罪行?进行这项研究就为了证明中国人“素质差”是古已有之吗?
圆明园浩劫的悲剧,首先就是英、法侵略者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来,把护卫圆明园的清军打散了,由他们占领了圆明园,是他们首先抢劫,这是铁的事实。难道这些一心想到中国来发财的侵略者第一天真的只满足于“拿了一些小东西”?他们抢掠还要看中国人的眼色?由中国人为他们“示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我们的专家“研究”得出是中国“民众先抢圆明园”的结论的时候,2003年,法国作家伯纳.布立塞却撰写了一本叫《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书,揭露了英法侵略军火烧、劫掠圆明园的大暴行,并对联军的暴行“感到十分哀伤和内疚”。我想,《1860:以圆明园为证》的作者先生不妨认真去读一读这一本外国人的书(此书最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看看法国人是如何反思法军士兵的罪恶的。与此同时,我想应该提醒一些热衷于做翻案文章的专家,不要妄想靠哗众取宠来一鸣惊人了,拿出一点学人的良心来吧!
发表于:2005-10-19 12:23只看该作者
2楼
看看伊拉克吧,被联军占领的博物馆,不也有许多本国人在抢吗在偷吗,但前提是,被别国占领了!
只和自己斗 不与市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