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ICKMILL 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hinkMarkets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荔枝返现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icmarkets285X70
查看:689回复:4
风雨无阻
注册时间2004-03-27
[音乐]汉语,诗一样的语言——中外语言比较谈
楼主发表于:2006-02-22 09:00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1楼 电梯直达
电梯直达
前 言 通过学外语、用外语和中外翻译,我发现了我们汉语有这样一个最大特点:它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也就是说是诗一样的语言。它的表达充满暗示性和会意性。“简洁是智慧之魂”(莎士比亚语)。汉语能够做到最简洁,这本身就是高度智慧的表现。应该说,汉语是一种智慧很高的语言。 语言不是逻辑或数学,所以,它的形式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那么精确和一丝不苟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约定俗成,而约定俗成就是没有(或缺少)固定规律可循,所以,一定的随意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自然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例外。比如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成语、习语和谚语之类的现象,都有你根本无法用逻辑和严格的思维来把握的说法(尤其是口语):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英语的这句谚语就是约定俗成的,可以理解为省略了很多东西,反正其意义不能直接从字面解释(“像父亲,像儿子”?那当然是荒唐的)。 汉语的“救火”这个词或短语你是无法从一般的语法来理解的。如果说“救”是动词,“火”是“救”的宾语,但是,在意义上又大相径庭了:不是“拯救火”(把要熄灭的火弄大),而是恰恰相反,是把火扑灭,“救”的是火中的人或物,不是火!但在形式上,“救火”就是一个动宾词组。可你又无法望文生义! …… …… 尽管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许多随意性,不过,通过比较,我发现,汉语似乎比任何一种其他语言都有更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特点,当然也可能带来一些缺陷(比如有时的模糊不清),不过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是可以确定无疑的。 语言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以及简约性,其实也正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之所在。所以,语言和文学是不可分的,语言就是文学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学 (有一位伟大 的文学家说过“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它有无限的创造空间,也应该允许有无限的创造空间…… 即使是语法也是可变的,不是僵死的,这一点正是它和逻辑或数学相区别的重要方面。而我发现,在这方面,汉语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它的确是最灵活、有最大的创造空间的语言。 笔者接触过多种外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俄语、日语等等),发现汉语的以上特色在同这些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基本一样。因此,这里仅仅以英语为代表,进行中外语言比较。 这个题目本来是个很大很大的题目,完全可以写一本书的。而那也正是笔者的计划。目前,先把其梗概写成一篇文章,在少数人之间进行交流。 具体分析一下,汉语的简洁性和诗意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词性不定 虽然其他语言中也经常有一词多性、词性不定(因上下文而定)的情况,但和汉语比起来差得多了。它们的词类(词性)往往都有固定的形式标志(词尾以及变化形态);即使偶尔也可能把名词当动词用、把动词当名词用、甚至把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等任何词类当名词或动词用等等,但也都是按照比较固定的变化规律使用的(当什么词用,就按什么词变化),不能直接就使用。比如,But me no buts. 这里的but 一个用作动词(第一个,表示“对……说‘但是’”),一个用作名词(第二个)。意思是:“不要对我再说那么多‘但是’了!” 动词就得按照动词变化(这里由于是命令句,使用的是原形,所以没有看出变化来;如果换成一个陈述句,比如 You are butting me too many buts. ,就可以看出来了),名词就得按照名词变化(这里有复数形式)。 汉语则没有那么烦琐。词性说变就变。一个孤立的词,你很难说属于那个词类,只能说它一般充当哪个词类(这也是汉语辞典一般都不标词性的原因之一!要是标起来就太麻烦了!)。 他在宴会上风光了一把。 这个“风光”当然就是动词了,而一般场合它是名词。 “鱼肉”本来一般是名词,但也可做动词: 贪官鱼肉百姓。 再看一个“美”的各种词性: 你美什么啊?(动词) 我很欣赏她的美。(名词) 她是个美人。(形容词。当然这里的“美人”也可以不拆开理解,做为一个词。不过那也属于复合词啊,在这个复合词中,“美”仍然是起形容词的作用的) 那天我们美餐(美美地吃)了一顿。(副词) 她唱得美极了。她长得很美!(副词) 其实,汉语语法中词类(词性)概念和划分也不过是近代从西方语言及其他语言的语法中借用来的。我看,这类事情也是可做可不做的。汉语的词应该说都是无固定词性的,词性不定正是汉语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原则上并没有必要做词性划分、搞那种机械性的分析。那样分析的结果可能造成对汉语的多余束缚!还可能影响汉语的自然发展! 最近出的一本汉语辞典居然也把汉语的单词标了词性,我看是多此一举! 最高度的音乐性(美) 虽然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音乐性,但是我发现汉语的音乐性是最强的,音乐的因素在汉语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最明显的地方是:字调。其他语言也都有语调,但是“字调”(每个字的音调)在它们那里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汉语的每个字都有固定的调,这正是它的最大特点之一。任何语言里都有的语调(一般主要表现在句尾)主要是表示说话的语气的(陈述还是疑问、肯定还是否定、祈使还是命令等),并不是表示基本的词义(字意)的。而汉语的字调具有表示基本语义的功能。这一下子就等于增加了一套表意系统,不仅可以大大减少音节的数量(汉语的总的音节数目是世界上最少的,只有 300多个),还给汉字提供了更大的表达空间…… 一个音节(比如说ma)可以有五种字调(mā, má, m59;, mà, ma),每个字调也都可以有许多字,那么,一共可以代表多少汉字啊!而其他语言的一个音节一般只能代表一个意义单位(词或词素)!难怪它们的音节数量比汉语的多许多! 因为每个字都有字调,所以,汉语的音乐性(美)也是最强的。说每句话都如同唱歌一般(确有外国人这么评价听中国话的感觉),能不美吗?当然,也正因为此,说好汉语也是不容易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人的乐感是最强的呢? 汉语的音节也是很有特色的:几乎都是元音结尾,很少有辅音结尾的(除了两个鼻音n 与ŋ外)。那就是说,几乎都是乐音!所以,特别响亮,也特别容易发。外语中有大量的音节都是以辅音结尾的,几乎各种辅音都能出现在音节尾部,有时甚至几个辅音一起出现在音节尾部。这样的音节一方面不好发(给人以压抑感和沉闷感——阻塞感),另一方面也不响亮,不痛快。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里音节多,为了多制造音节不得不如此,是表意的需要(否则就会有太多的同音词了)。所以,外语的歌曲都比较难唱:音节末尾的辅音不得不省略,唱出来的音只能是大致接近原文!而汉语的歌曲特别好唱,也几乎不存在吞音的现象!所以,就更加易懂。可以说,只有汉语歌曲是最接近原文的,或最不失真的。那就是说,汉语不仅说起来就像唱歌,在变成歌曲的时候也更容易!你能说汉语不是音乐性最强的语言吗?! 至于诗词之类的专门讲究韵律和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就更不用说了。汉语的诗歌应当说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复杂的。不仅有韵律,还有平仄(那就是和字调有关的了)等等,抑扬顿挫,无限优美!此外,还有气吞山河、一气呵成般的排比句式(尤其在古文里)、对仗对联等各种巧妙的表达手段,都表现了中国语言的独特的魅力…… 一“不”到位的否定方式 其他外语往往都有一套固定的否定方式,除了否定词(英语是not)外,还需要有否定助动词(除非谓语动词本身同时也是一种助动词,比如英语的 can, may, must, should之类)。英语的助动词是 do(did)。而汉语只要一个“不”或“没(没有)”、(“别”)(直接加在动词前面)就够了,没有任何其他语法形式!可说是“一步(不)到位”! I learn English. 我学英语。(英汉一样) I do not learn English. 我不学英语。(英汉不一样,汉语比英语简单!) I visited the school. 我参观那所学校了。 I did not visit the school. 我没参观那所学校。(汉语比英语简单)(在过去时的句子里,汉语用“没”或“没有”代替“不”) Do not come close to me! 别靠近我!(汉语在祈使句中用“别”或“不要”、“甭”表示动词的否定) 如果说,其他语言的否定形式是一个双重结构,那么,汉语的只是一个单一结构。多么便捷! 无性、数、格的变化 西方诸语言的名词一般都有许多变化形态,最主要的就是性、数、格的变化。性上有阳性、阴性和中性(有的语言只有阴阳两性)之分。数上有单复数之别。格上有主格(第一格)、所有格(第二格)、与格(第三格)、宾格(第四格)等等,最多可达到六个格甚至八个格(比如俄语和拉丁语)。 汉语可以说干脆就没有这类变化。我们也不是不能表示这些区别,但主要通过词汇手段,而非语法手段。 名词(或代词、形容词等相关词类)的性,我认为是毫无必要的累赘。语言中根本就没有必要表示这类信息!汉语没有它,就正好!说一个人或一件事,还要注意它是男是女、是阴是阳,标明这一点并由此给整个造句都造成麻烦(比如涉及到了它的修饰语和相关成分,如形容词、代词等,也往往都得跟着变),有必要吗?!那是和语言所传达的基本信息毫无关系的多余之举!而且,有时因为不能确定某一对象的性别,连正确的句子都说不出来!多麻烦!那真是如同自己给自己套枷锁! 难怪比较发达的现代语言中性的形态已经逐渐淘汰,比如英语,原来也是有严格的性的区别的,但是现代英语中它已经弱化得几乎不存在了(仅仅在少数几个词中还保留着,比如hero(heroin), master (mistress), actor (actress)、但即使是这些有性变化的词,也逐渐趋于只用一种形态了。 再看数。其他语言几乎都有严格的数的形态。其实,这也不是重要的信息,也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上下文本身往往就可以显示无余了。你用不着把每个名词(及相关词类)都标上不同的数的形式。我们汉语也可以表示,比如用“们”这个词尾表示复数。但是,我认为它也不属于严格的语法形态,也属于词汇手段。而且,也不必每个词必用。所以,归根结底,可以说汉语是没有数的变化的语言。假如在翻译中把外语中所有的复数名词都加个“们”,那会成为天大的笑话吧?大多数时候都是不需要的。你能说“两个人们/两个经理们”吗?更不能说“两个馒头们”了!…… 至于格,那在汉语中是绝对没有的。汉语表示一个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做主语还是谓语还是宾语等等)基本上只靠语序(位置)。所以,无需变什么格。做主语的当然就是“主格”了,做宾语的当然就是“宾格”了…… 仅仅在于放在哪个位置上。汉语是位置决定一切。有时,也用介词等词汇手段表示。比如,“他打人了”,也可以说成“他把人打了”,通过介词“把”介绍宾语,可以把宾语的位置提前。 有格变化的外语往往是位置(语序)不那么固定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格来表示一个词在句中的地位。(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有格了,所以语序就可以更灵活了。)我觉得,用语序本身表示语法地位要比用格来表示高明得多、简洁得多! 无时态变化 就动词本身而论,汉语是没有时态这种概念的。现在、过去、将来等都可以用一种形式表达。当然,不是说汉语不可以表示时态概念,也不是说时态概念在汉语中不重要。汉语对此也是通过词汇手段,而非语法手段。比如加个“着”、“了”、“过”、“将”(我认为汉语的所谓“时态助词”也基本上属于词汇手段,而非语法手段),通过时间副词(状语),等等。 “我们开会。”这句话既可理解为“We are having a meeting”(现在),也可以理解为“We had a meeting”(过去),或 “We shall have a meeting” (将来)等等。加上明确的时间状语,或者加上个时态助词(“着”、“了”、“过”、“将”等),就明确了。但那都属于词汇手段,不是动词本身的变化。 比如,英语在讲故事的时候需要用过去时,那就是说,每个动词都得变成过去时的形式。但是,汉语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和讲现在的事情或将来的事情一样,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句话(其中的关键动词)都变化一下。要是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对每句话都加个“了”或“过”,那该多么滑稽可笑!要是在展望未来的情形的时候给每句话都加上个“将”,那该是多么滑稽可笑!…… (有些外国人在学中文的时候还真常常犯这类错误呢!) 可见,适当地通过词汇手段解决这个时间性的问题,就比动词本身的时态变化要简洁得多,灵活得多!所以,动词之无时态也正是汉语的一大优势! 无人称变化 一般的语言的动词都得按照“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他们(它们)”这六个人称变化。其实,这也是没有必要的,说出主语是什么就行了嘛!或者,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即使不说出主语是什么,也没关系啊!汉语就没有这个变化。 I read the book. 我读那本书。 He reads the book. 他读那本书。(英语的read必须变化,而汉语中的“读”保持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英语——这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在这方面表现很弱了,只有单数第三人称以及单复数人称的变化(第二人称的时候干脆单复数也不区别了),而不是六个人称有六种变化(其他较古老的语言就不然)。而在过去时中,几乎一点也没有人称变化了。(除了动词be 外,一般的动词都不变化:I studied. He studied. I could. He could.)这不是也说明人称的变化并不重要吗? 无语气形式 汉语当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等。不过,不是用语法形式(动词本身的变化),而是采用句尾的语气助词(“吗”、“吧”、“呢”、“啊”、“嘛”等等)或说话的语调、标点符号等。这就更灵活得多,简单得多。其他语言往往都有一大套烦琐的语气系统。 你在家里工作。(陈述)You work at home. 你在家里工作(吗)?(疑问)Do you work at home? 你在家里工作(吧)!(祈使或命令)(You) work at home! 你在家里工作吧?(推量)You might work at home. (You might be working at home) 你在家里工作(啊)!(感叹)You work at home! 在汉语里,这些不同语气的句子在基本形式上都是一样的。 拿疑问句为例,其他语言的疑问句的构成往往需要倒装(有时要加助动词),汉语不用,语序和陈述句完全一样,只要在语调上和句尾(可加语气助词也可不加)体现一下就行了。尤其在有疑问词的时候(即英语的“特殊疑问句”),汉语根本不需把疑问词置于句首,语序和陈述句完全一样,句尾连助词都不用,在书写形式上仅仅是一个问号而已! 你是学生(吗)?Are you a student? 你在北京上班(吗)?Do you work at Beijing? 你说什么?What did you say? 无语态变化 主动被动固然很重要,因而大多数语言都用明确的语法形式区别它们。但是,汉语中并无语态形式。虽然有表示被动的明确手段(“被……”、“为……所”等),但那不属于动词本身的变化形式。而且,被动的表达方式用得也很少,主动被动常用一种表达手段。 决议通过没有?通过了。 Has the resolution been passed? It has been passed. 一点也没有必要说“决议被通过了吗?被通过了”。 房子终于盖完了。 The house was completed at last. 一点也不必说“房子终于被盖完了”。 汉语必须加“被”或“挨”之类的词的时候往往表示一种不好的(不快的、不幸的)感觉,或是为了强调(尤其是在有主动者即施动者提及的时候)。 他挨打了。 他被批判了。(不幸的、无奈的事情) 决议被全体一致通过。(因为提到了主动者,所以,不得不加个“被”) 其实,其他语言也有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关系的时候: The key hanging on the wrist is easy to lose. (不用说easy to be lost) 挂在腕子上的钥匙容易丢。 The book sells well. (不必说The book is sold well) 那本书卖得很好(很畅销)。 可见,被动关系也不一定非要被动语态来表示。 汉语的大量被动句都是用主动的形式表达的。主动被动,在汉语中也主要是通过上下文来体现的。汉语的“被动句”要比其他外语里少得多。所以,不得不经常动用被动语态,也是中外翻译中的一项技巧。 介词及介词短语大量省略 在英汉互译翻译中,你常常需要在英语中补上汉语中没有的介词或在汉语中省掉的介词。这也正是英语比汉语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期银行保险业务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Majo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Bank Assurance Business in the Near Future 这里,需要加上的介词包括两个in,而在汉语中就不必说“在近期银行保险业务中”和“在近期”。那样会显得非常啰唆。可在英语中如果没有这类介词,就是错句了。 美老牌寿险落户北京 An Old-branded Life Insurance Company of America Has Settled in Beijing 汉语可以直接说“落户北京”,不用说“落户在(于)北京”,英语就不行,必须加个in. 另外,我们还可以说“移民美国”而不必说“向美国移民”,可以说“移居日本”而不必说“向日本移居”,等等。究竟省略的是什么介词(在、向、于、往……),在翻译的时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说不是省略,汉语中根本就不必要加这类介词!多么快捷! “谢谢你的礼物(贺卡、盛情……)”。实际是“因为你的礼物而谢谢你”。英语就得说成:Thank you for your gift. 这个介词for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略的。不能说成Thank your gift, 那会成为天大的笑话!“谢谢你的礼物”这句话不仅省略了介词还省略了别的东西,是个大省略句。我们说得通,但是换成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几乎都说不通。 “咱们俩比啥(哪方面)?”实际是“咱们俩在哪方面比”。英语就得说成: In what aspect do we compare? 汉语用个“比啥”就可以代表“在哪方面比”,无需介词或介词短语,其他语言就不行了。 无泛指与特指的语法形式(无冠词) 西方语言往往都有固定的“特指”和“泛指”的语法形式,比如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等。在汉语中,没有这种语法概念,当然也可以照样表示特指或泛指,那就是:全凭上下文。 人是高级动物。(泛指) 人呢?在这儿。(特指) 人都走了。(特指) 其实,“特指”还是“泛指”也不是必须表示的信息。究竟是特指还是泛指,在上下文中自然清楚无疑,尤其是有定语的时候。所以,汉语对它干脆不表示,采取最简洁的手段,也是正好的。冠词这个在大多数外语中都有的词类,在汉语中就被自然地省掉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总觉得冠词难学难用,总觉得是个多余的累赘!是啊,比如在英语中,每一个名词类的东西,只要不是复数形式或不可数名词,前面就总得加上一个“限定词”(通常是冠词),我们总得考虑是该加定冠词还是不定冠词。而在有性的语言中,冠词还要跟着变不同的性别呢!多麻烦! 大主语的概念 汉语的“主语”经常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难怪有些人把他称为“主题”或“话题”(日语也有类似现象,因为它受汉语影响最大)。而其他语言的主语一般是狭义的。所以,在中外翻译的时候,你会常常发现很难处理汉语的主语(往往不能直接变成对方的主语)。其实,在汉语中,有许多主语不过就是一个话题,一个说话的中心,所以它后面可以加很多复杂的成分,包括主谓结构(相当于西方语言的“从句”)。这正是汉语的主语的最大特点。英语是不能用从句做谓语的(虽然可以做表语)。 这个人我真没办法! As for this person, I have no way to deal with him at all! (在汉语中,“这个人”是主语,“我”不过是谓语(主谓结构)中的主语,而在英语中,只好用“我”做句子的主语) 他房子盖了三年。It took him three years to build the house. / He spent three years in building the house. (在英语中都是简单句,没有从句,因为不可能用从句做谓语) 他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是个贫农。 He was a poor peasant as he had neither house nor land. 她眼睛很大,身材苗条。She has big eyes, and a slim stature. 魔方般的汉字 汉语是最高度分析性的语言。除了语法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每个汉字都是词素,而且是意义单位(音译外来词除外,比如“葡萄”等)。 “女孩”=女+孩。每个音节都有独立的意思。而girl 仅仅是一个词,拆开仅仅是语音单位,就没有意义单位了。 所以,汉语这种语言最灵活。正因为分析性特强,所以就最灵活自如,表达力就最丰富,语法就可最简单。 反过来说,汉语实际上主要就是在方块汉字的基础上滚动而产生的独特语言。连语法都不例外。语法如此简洁,和汉字这个基本要素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汉字文化”。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都构成一番独特的景致。“人”、“山”、“水”、“文”、“命”…… 虽然只是一个字(音节),但都代表一套丰富的概念和文化啊! 然后,再由单个汉字组成双音词,由双音词再组成多音词…… 古代汉语基本上都是由独个汉字的词构成的,显得非常精练!一字一顿,抑扬顿挫,落地有声,韵味无穷…… 难怪中国多诗人,中国的诗歌最闻名!因为诗歌就是汉字文化的经典啊!中国的诗词是完全产生于中国的独特的汉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几乎是无法用任何一种其他语言来传达的。 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以及口语文化的发展,双音词和多音词才渐渐多了起来,语句开始变长了。但是,那种最简练的汉字文化的基本特征仍然保留着。正是这种独特的汉字文化,才造就了汉语的独特的简练的语法。所以,汉字,是汉语之独特的语法的基础。 古汉语是最简洁的语言。随便举一例:过去的公告之类的文章的最后常常有这样一句话:“勿谓言之不预”。如果翻译成现代语,就是:不要(请勿)说我们没有事先警告”。就那么几个字,就可以表示如此复杂的语义! 结 语 我认为,语言应该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第一,无误会原则。只要不造成误会,就行。第二,最少原则。用最少的符号(或音素)表示最多的信息。可以说,汉语在这两方面都是做到了极致,在这两方面都堪称世界的典范。 最简洁、明快,当然就可以有最高的效率。不仅在纸上或电脑空间上省地方、省笔墨(字符),在说的时候也更省时:一分钟说出来的汉语肯定比其他语言有更多的信息!我们的广播肯定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广播!我们的一切语言节目也肯定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节目! 想到了一时曾经很盛行的“文字拼音化”的主张(现在,持这种主张的也大有人在)。我认为,对于汉语来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事。建立在方块汉字的基础之上的中文是不可能彻底用拼音来代替的。汉字是永远也不可废弃的(虽然可以适当地、在原有的规律的基础上简化)。拼音,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而已。比如上下文明确的临时性的交流、辅助汉字教学等等。如果说目前已有的简单的汉语拼音不可能代替汉字的话,那么,进一步而言,不管有些人多么挖空心思来创造一种复杂的 “汉语拼音文字”,那也同样是行不通的。因为那背离了汉语文化的基本体系。 毫无疑问,拼音化,是盲目地模仿西方、崇拜西方的产物! 从我们语言的无穷魅力,我看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虽然学过多门外语,虽然天天都和外语打交道,但我最爱用的永远都是汉语,而且是对外语了解得越多,越喜欢自己的民族语。并不是仅仅因为我是中国人或因为我的民族情结,而是因为:就语言本身而论,我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发达的语言! 我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是有优劣之分的,正如文化一样。优秀的语言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反复的自然淘汰与筛选的结果,是无数人的集体创造。因此,一种语言的优秀程度(发达程度)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悠久性成正比的。中国有至少五千年的连续发展的文明历史,自然是西方等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中国有最优秀的语言文化,一点也不足怪。汉语,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语言!是最成熟的语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语具有最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它没有像许多其他古代语言那样被自然地淘汰了,死掉了,而是总能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丰富自己、强化自己,顽强地生存下来。所以,可以说汉语是久经考验的强大语言!这也证明了汉语文化的无穷生命力. 作者: 刘光第 来源:世界论坛网
TK29帖子1楼右侧xm竖版广告90-240
个性签名

互相学习、促进交流、共同提高。

广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binhaier
注册时间2004-06-27
发表于:2006-02-22 11:52只看该作者
2楼
原帖由 风雨无阻 于 2006-2-22 17:00 发表 前 言 通过学外语、用外语和中外翻译,我发现了我们汉语有这样一个最大特点:它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也就是说是诗一样的语言。它的表 ...
太长,顶一下算了;P
个性签名

--五年,这是个基本的时间,还要看运气!

小胖鱼
注册时间2003-07-27
优秀版主
aw
注册时间2005-08-12
拂云堆
注册时间2003-04-03
幽默灌水奖
发表于:2006-02-23 12:16只看该作者
5楼
先收藏了,慢慢看
:handshake
个性签名

时间是生命的永恒,生命是时间的瞬间

本站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广告及宣传信息均与韬客无关,如需投资请依法自行决定是否投资、斟酌资金安全及交易亏损风险;

2、韬客是独立的、仅为投资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网友发布信息不代表韬客的观点与意思表示,所有因网友发布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法律后果、风险与责任,均与韬客无关;

3、金融交易存在极高法律风险,未必适合所有投资者,请不要轻信任何高额投资收益的诱导而贸然投资;投资保证金交易导致的损失可能超过您投入的资金和预期。请您考虑自身的投资经验及风险承担能力,进行合法、理性投资;

4、所有投资者的交易帐户应仅限本人使用,不应交由第三方操作,对于任何接受第三方喊单、操盘、理财等操作的投资和交易,由此导致的任何风险、亏损及责任由投资者个人自行承担;

5、韬客不隶属于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受任何第三方控制,韬客不邀约客户投资任何保证金交易,不接触亦不涉及投资者的任何资金及账户信息,不代理任何交易操盘行为,不向客户推荐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存在其他任何推荐行为。投资者应自行选择券商平台,券商平台的任何行为均与韬客无关。投资者注册及使用韬客即表示其接受和认可上述声明,并自行承担法律风险。

版权所有:韬客外汇论坛 www.talkfx.com 联络我们:[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