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ICKMILL 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hinkMarkets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荔枝返现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icmarkets285X70
查看:1420回复:11
雅轩
注册时间2006-01-20
天籁之音奖
[美文](ZT)剥开日本车省油的谎言
楼主发表于:2006-05-30 03:41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1楼 电梯直达
电梯直达
提到日本车,大家都说日本车省油,碰撞实验又安全,做工也不差;现在是商业社会,没有人不爱惜自己钱袋子。因此,尽管国人对日本人大摇其头,可日本车仍风行中华,都快烂街了。 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一下:日本车为什么省油? 是日本车的发动机的效率高出其他国家产品一大块吗?显然不是,世界著名车用发动机虽各有所长,但性能相差无几,就是中国的国产发动机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是日本车采用了某种其他车都没有的新技术,致使其节油显著,一年可省出“跑一趟万里长征”的油?显然也不是!众所周知,造车作为一项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本质的改变几不可能,剩下的只有细节。 其实,日本车省油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车轻! 以中级车为例,1.8的日本车一般车重在1100KG左右,而德系和国内品牌车一般在1300KG左右,车重差别200KG,相当于3个成年男子的重量,比率接近20%。 车轻自然省油,当年德国人为了在省油上与日本车竞争,也在车轻上作过文章,采用了大量铝合金配件,但因车价的大幅度提高而作罢,可日本车却毫不犹豫的减薄了钢板厚度。 车外壳和结构的钢板厚度减薄了,车的总体重量降下来了,于是车就省油了,多简单!还有碰撞实验的数据为证,安全也没问题。两全其美,面面俱到,日本车自然热销。 可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不要迷信所谓日本的设计技术,没有物质的支撑,全是无米之炊,1.0的钢板减为0.8厚度,强度降低决不止质量相差上的20%。 还是让我们看看碰撞实验吧:一辆车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在一堵重达数百吨的墙上,车头部分结构溃缩吸能,从而保护车内人员。合格的便贴上安全标签。 我们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这项实验的局限性,做一个很小的实验就能明了日本人钻了一个什么样的漏洞。 拿一个鸽蛋和一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在石板上,高度相同速度也相同,落下后鸽蛋鸡蛋全破,内部蛋黄破碎程度相同,因此碰撞实验数据表明两蛋安全性相同。鸽蛋也拿到了上路许可证(小孩子都知道,鸡蛋比鸽蛋结实的多)。于是在一个鸡蛋、颌蛋混合运动的公路上,发生了两蛋相撞,结果...在这里,日本车就是那个鸽蛋,当然差别没有这么大,但道理完全相同。
假设日本车重为M,速度为V,车前溃缩吸能行程为S,达到溃缩的平均力为F1,那么:在碰撞实验时:车子总动能W1=M*V*V, 碰撞后溃缩吸能,车停止,车子总动能=F1*S 即:F1=M*V*V/S 其他车重20%为:1.2M,其他条件相同,则:车子总动能W2=1.2M*V*V,F2=1.2M*V*V/S 可以得知:W2=1.2*W1F1:F2=1:1.2 从上述测算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碰撞实验的结果是在不同碰撞动能的水平上得出的结论,二是在日本车与其他同等级车相撞时,碰撞力已达车体溃缩的程度,开始溃缩时,对方仍有20%的余力,实际上日本车起到对方缓冲软垫子的作用,如此高风格,让人敬佩,但车是别人坐的,日本人只管赚钱,就用心险恶,其心可诛了! 汽车出行,安全第一,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交通事故,没有什么比我们的生命更宝贵的,开车中,类似于碰撞实验中的情况毕竟太少,我想来想去,只有我们的车撞上桥墩时,才能与几百吨的撞击墙相比,可我们周围,最多的交通事故其实是车与车、车与路边设施的碰撞,这些车和设施,相对于本车来说,都是带有柔性的物体,与带有柔性的物体相撞,自身车的刚度就非常重要了。因为自身的刚度能使碰撞的能量更多的被对方的溃退所分担,从而保护自身的安全。 两车相撞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非弹性碰撞的结果,车身轻、车身刚度低的日本车明显要分担大部分能量,多出的那部分,可能就是车主宝贵的生命。其实很好理解,通俗的说就是一辆轻且软的车与一辆重且刚度大的车相撞,后果会如何呢?试着驾车去撞沙堆和水泥墙吧,如果你开的是日本车,与别的同级车相撞,你撞上的就是一堵水泥墙,而对方撞上的却是一堆沙。
;P 这就是日本车省油的真相! 这就是日本车隐藏在省油卖点画皮下的东西。 碰撞实验是检验汽车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它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一是它未能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上来模拟车与柔性物体的撞击;二是在碰撞实验时只考虑了该车车体结构溃缩吸能的被动安全方式,而没有考虑到碰撞对方溃退缓冲所分担的能量,从而给了一些不良商人偷工减料的漏洞。 建议修改碰撞实验方法,按经济型车、中级车、高档车分级,分别以1吨、1.5吨、2吨重量设定碰撞模拟车,并给模拟车标准的车体刚度,让实验车与同等级碰撞模拟车相对行进碰撞,来检定车的安全程度。 如果非要卖中级车的价格、以中级车的排量、速度自居,却只敢以经济型标准衡量,那就老老实实的告诉大家,我只有经济型车的安全。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不要明明知道外强中干,仍去大吹特吹安全,然后还给配备一个能开到把铁人摔成碎片的速度。 说到这,不仅再一次不齿日本车的不地道,如果你想省油,我劝你还是去开QQ吧,省油之外,起码车主知道:我很小,不要欺负我,我撞不过别人,开不快,也不敢开快;增加主观上安全。
;P;P;P 如果你真想省钱,也别买日本车,干脆把保险省了,省的多,也直接;万一撞车了安全性在,总比为省两油钱,把小命丢了好。 如果你想安全,更别买日本车,给别人当软垫子,滋味不好受。
;P 我已不想再去辩论钢板厚薄对车的影响了,如果你注重外观,去看看今年北京冰雹中日本车的表现吧,如果你注重生命,不妨去交通队或网上查一查日本车在车祸中的表现吧,对了,看看日本车与其他车系之间的碰撞,否则又有人搅混水啦,看看车里的人,看看车的铁皮,看看车内隐藏部分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雅轩 于 2006-5-30 11:42 编辑 ]
TK29帖子1楼右侧xm竖版广告90-240
个性签名

我悄悄的来,正如我悄悄的走~~

广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alsosky
注册时间2003-12-05
ANGEL
注册时间2005-01-18
airman888
注册时间2005-11-03
积极参与奖
发表于:2006-05-30 14:58只看该作者
4楼
完全同意 我有两个表哥都是长安汽车厂的 他们那儿做实验也是如此,日韩车都是垃圾!
个性签名

哎,又浪费一个小时,我为什么什么事情都那么认真?以后尽量不上论坛了。

wq520
注册时间2006-04-06
金吒
注册时间2006-01-27
发表于:2006-06-05 01:13只看该作者
6楼
轩MM,也爱车啊
个性签名

建立任何部位都必须让自己明天能够继续交易

纽约客
注册时间2005-10-08
发表于:2006-06-05 03:23只看该作者
7楼
赚了钱也不买日本车~
rongshihong
注册时间2005-12-04
驿站美文奖365
发表于:2006-06-05 03:26只看该作者
8楼
好文!!:handshake:handshake 确实是这样的,在美国这边更加体现得明显。 日本车像Toyota Corolla,Honda Civic一类,轻得不得了,开起来飘啊飘啊飘啊飘的;P,和美国车根本没法比,美国车开起来就很稳。在高速路上经常看到日本车就是晃啊晃啊晃啊晃;P的感觉,好像随时都能被风吹走似的。 我个人是抵制日本车的。
rongshihong
注册时间2005-12-04
驿站美文奖365
发表于:2006-06-05 03:31只看该作者
9楼
忍不住再说一下, 日本车把精力都放在内饰啊,仪表盘啊,各式各样花哨的功能这些华而不实的地方上,可是真正涉及到的核心内容,与我们的安全息息相关的地方比如车重,比如车的材料就偷工减料,很可恶的。
rongshihong
注册时间2005-12-04
驿站美文奖365
发表于:2006-06-05 03:40只看该作者
10楼
忍不住再顶一下,感觉到了上次airman同学所感觉到的自言自语的感觉, 忽然想起中学时的F=Ma,日本车省油其实并没有什么也不起的,就是因为质量小,M小了,要获得相应的加速度,自然所需的牵引力就小,而并不是说他的燃烧系统动力系统有多么的优越。 此文与我心有戚戚焉。
金博
注册时间2006-05-12
发表于:2006-06-05 11:24只看该作者
11楼
这样的文章...要顶...

本站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广告及宣传信息均与韬客无关,如需投资请依法自行决定是否投资、斟酌资金安全及交易亏损风险;

2、韬客是独立的、仅为投资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网友发布信息不代表韬客的观点与意思表示,所有因网友发布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法律后果、风险与责任,均与韬客无关;

3、金融交易存在极高法律风险,未必适合所有投资者,请不要轻信任何高额投资收益的诱导而贸然投资;投资保证金交易导致的损失可能超过您投入的资金和预期。请您考虑自身的投资经验及风险承担能力,进行合法、理性投资;

4、所有投资者的交易帐户应仅限本人使用,不应交由第三方操作,对于任何接受第三方喊单、操盘、理财等操作的投资和交易,由此导致的任何风险、亏损及责任由投资者个人自行承担;

5、韬客不隶属于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受任何第三方控制,韬客不邀约客户投资任何保证金交易,不接触亦不涉及投资者的任何资金及账户信息,不代理任何交易操盘行为,不向客户推荐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存在其他任何推荐行为。投资者应自行选择券商平台,券商平台的任何行为均与韬客无关。投资者注册及使用韬客即表示其接受和认可上述声明,并自行承担法律风险。

版权所有:韬客外汇论坛 www.talkfx.com 联络我们:[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