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何以能够高价减持? 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一[转帖]
水皮杂谈
国有股减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二级市场减持不了,就在场外减持,这一直是国资委的态度,也不是什么新闻,能够构成新闻的是国有股减持的价格。
2003年12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李荣融在会上指出,2003年中央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业绩预报很好,相信对于股市是个利好。对于股市,国资委的态度就是“一视同仁”,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给予保护;既要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非流通股股东的合法利益,同股同权。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价格在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参考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合理定价,转让方式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李荣融在不同场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目前不宜在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原因在于找不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而方案的核心就是价格,李荣融的“一视同仁”说到底也是价格。在国资委的心目中,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价的底线在净资产值之上,而在一般投资者心目中,国有股的转让价的上限是净资产,这就是差异,这就是不能让各方都接受的地方。
那么,净资产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净资产实际上表示是一个公司资产的静态价值,和股价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不能划等号。说他们有联系,是因为净值多少反映公司资产的数量,说他们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净值不能反映公司资产的质量,更不能反映公司经营的趋势,而在证券市场上,价格又恰恰由预期决定,净资产充其量反映的是公司的过去。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那么股价极有可能就低于净资产,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很大,即使IPO(新股发行)的价格也有可能低于净资产。股价低于净资产目前在国内A股市场没有,但在过去的B股市场是普遍现象,H股市场也不稀奇,香港市场不少股票的交易价就低于净资产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随着A股市场的扩容早晚也会出现。因此,国有股按净资产减持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未必就是让“利”于民,如果说有“利”的话,那么,这个“利”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全流通实行之日,极大部分股票股价就会和净资产自动接轨,退一万步讲,就算有“利”届时也会荡然无存的。其实,投资者要动动脑子,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国有股股东急于出手的上市公司会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吗?如果不是香饽饽,你又何苦自己去找套买,找苦吃呢?!人家在墙上画张饼,你就真以为那能当饭吃吗?
国有股在有的人眼中是包袱,在有的人眼中却是金矿。《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不少境外的基金和投资银行开始瞄上了非流通背后隐藏的巨大财富。尽管投资非流通股会面临退出的困难,但是依然有不少基金在筹划专门投资非流通股的离岸基金。海外基金经理甚至声称,非流通股是中国股市唯一值得投资的领域,如果中国政府禁止公开拍卖非流通股只会导致这些交易转向地下。海外基金和投行青睐非流通股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这部分股票的定价机制是以净资产为基准的,和流通股股价有较大的价差。
不过,从最近发生的两起国有股向外资转让的事例看,这种情况已经被打破。
事例之一是乐凯胶片。柯达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从而进入这家上市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柯达收购的价格折合人民币达到12.09元,而乐凯流通股的价格才11元左右。
事例之二是重庆啤酒。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重庆啤酒5000万国有股,占重庆啤酒的19.51%,协议价格每股是10.5元,而重庆啤酒的流通价格是13.79元(12月17日收盘价)。
媒体评论这两起转让均堪称高价转让,并且得出5个结论。
结论之一是国有股减持正在二级市场外紧锣密鼓进行。随着有关规定的出台,2004年国有股的场外减持将层出不穷;
结论之二是中国A股藏龙卧虎,不乏具有投资价格的优秀上市公司,尤其是其有行业龙头老大地位的绩优股更有“绝版”的意味;
结论这三是高于净资产值的转让增多,有助于提升二级市场股票价值中枢,既有利于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又有助于沪深股市筑底;
结论之四是高价转让有利于国有股保值增值;
结论之五是高价协议转让国有股有利于“全流通”问题的妥善解决。
这5个结论在水皮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过来也证明水皮一直对全流通的看法,现在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什么时候讨论以后再说。
国有股能够在场外高价减持,至少说明一点,我们大可不必对中国股市和中国的上市公司妄自菲薄,一概否定,推倒重来。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鬼”,国有股减持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鬼故事”,都是我们自编自导知演的结果。人,都是被人吓死的。
发表于:2003-12-18 07:45只看该作者
2楼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