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转贴]赚取眼泪的法宝—70年代的爱情领头人
七十年代的人,是尴尬的一代。
七十年代的人,
总是带着上个世纪的思想面对新世纪的生活。我们在充满理想色彩的氛围中成长,却忽然跌进了极端现实的时代。
谦虚俭朴老实的童年教育让我们在物质至上享乐优先的社会中忽然迷失,那些成功白领们追逐着欲望都市,那些少男少女们传阅着变态漫画,而昨天还是青涩年华的我们忍不住要呐喊,高举的手却成了对逝去日子的挥别,只在心底郁闷的问自己:理想在哪里?爱情又是什么东西?
还好当我们左右环顾的时候,发现自己并非在麻木的生人群中叫喊,远远近近的有许多和自己一样风华正茂却心神迷茫的行者.当还有那么一批人和我一样在这个“一夜情”泛滥成灾的年代仍然坚守着对爱情的向往和纯真的信念,我想,一定有些什么并非阳春白雪的事物给予了我们同样的影响。
无可否认,琼瑶的作品包括那众多改编的影视剧都有着剧情拖沓台词罗嗦煽情肉酸等种种几乎令人无法忍受的缺陷。
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她和她的作品影响了起码两代人的爱情观。她笔下的爱情多为童话模式,不是王子公主就是灰姑娘的现代版本,对我们尤其是女孩子们有着心照不宣的吸引力。
在琼瑶的故事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这恰恰符合了女孩子大都以爱情为重的天性,这样的爱情观给了受其影响的女孩子们一个错误的暗示,以为只要自己有爱,什么事都能够克服,什么人都能转变。
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人改变事,而是事情改变人。当长大的女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在现实中碰得粉碎的时候,她们才会明白当初是多么的天真。只是,她们总还爱吟着那些美妙缠绵的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女孩子们大都陶醉在琼瑶营造的现代童话中时,
男孩子们在另一个童话世界中逍遥江湖。这就是金庸为我们创造的成人童话。
许多没有看过金庸的女子会一厢情愿的认为爱看武侠的男人粗旷豪放不解风情,只关心那些打打杀杀。所以有许多爱情早熟的女子在爱情的对象面前才发现自己远比对方幼稚。
金庸笔下的故事大都也是理想色彩远重于现实意味,但和琼瑶比较,却犹如安徒生童话相比格林童话,后者一味的宣扬美好善良的永恒无敌,前者却总会在不经意间留给你残酷的痛,只是这痛往往由外界导致而非内心。
因此,当琼瑶留给我们的影响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平淡,金庸却始终给予我们的心灵以最可靠的慰藉。
当黄蓉为着郭靖殉城,当程灵素为着胡斐吸毒,当阿朱为着萧峰赴死,当我们还为这些感动的时候,意味着我们还选择相信爱情的永恒。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是绝对精彩的,但伴随着的生活背景也是绝对郁闷的。她从女人的视觉出发追寻爱情的细节,并不回避情欲在其中的作用。她让那些从琼瑶世界走出来的女子们开始清醒,然后陷入另一种痴迷。
很奇怪的现象是,张爱玲写尽了人性在现实中的虚无和挫折,却从没让她的读者们失却对爱情的向往,或许,因为她一直坚持了什么。
而当今那些所谓的美女作家们,自以为看透了都市看透了爱情,习惯于让读者随着自己在大上海的背景中糜烂。在张爱玲面前,她们的解读,是多么的肤浅和盲目。
痞子蔡
我并不以为把他的名字放在这里是辱没了以上几位。事实上我本就是 一个很俗的人,
我在本文中列举和即将列举的人物都是极其通俗的代表。
爱情,本来就是俗人喜欢的事情。
痞子蔡应当算是一个被时代成就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尤其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对E时代爱情的巨大影响力,无论何时都不应被忘却。
似乎特别其实普通的故事,在它之前和之后都有无数类似甚至更精彩的网络文章被众多写手的键盘鼠标合力送入网络,但只有它创造了目前为止最大的奇迹。或许那一瞬间,它符合了全部人心底最软弱的一个缺口。
很简单,通过最省事的工具(网络),得到从未有机会的事物(美女垂青),然后是遗憾,并且给主人公留下继续邂逅其余美女的时空。
痞子蔡就像快餐一样迅猛的进入了人们的爱情市场,不是主流,胜似主流。
他其实是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爱情快餐文化已然抛弃了从琼瑶金庸延续下来的纯真,变得更为直接和赤裸。
当金庸面对后痞子蔡们,会不会犹如国宴大师傅进了麦当劳的厨房,长叹一声:这也叫做菜么?
必须承认,我是王家卫的影迷,从《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还有《东邪西毒》和《重庆森林》,无不是我喜欢独自反复回味的影片。如今正翘首企盼着遥遥无期的《2046》。
他的许多影片是不能一下子看懂和领悟的。每次的重看,随着年纪和际遇的变化,我们能得到更深更阔的感受。
他导演的那些故事里,总充满着强烈的宿命感,爱情也从来不是生活的唯一。当我们走过琼瑶的童真,金庸的理想,痞子蔡的不恭后,应当完成了从相信一切到嘲笑一切再到相信命运的周期。
很微妙的是,他从来不教我们该怎么做,甚至不表示他喜欢我们怎么做,他只是给我们演示生活的许多可能,有些路剧中的角色走了,或喜或悲,还有更多的路延伸向模糊的未来,等待选择。
不太习惯像别人那样用周星星的昵称来称呼他。因为对于这个华人世界公认的无厘头代表,我却抱有非常有诚意的尊敬甚至推崇。
周星驰的魅力在于他总是用一些很平常普通的身份或者物品入戏,他的影片常常给我们在沉闷的生活场景中带出惊喜。
《大话西游》和《喜剧之王》是绝不可忽略的两个名字。
前者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影响有目共睹,尽管现在已经不是流行潮头,但不是因为沉没,而是已经成了不再需要任何炒作的经典。
至于后者,我只说一个细节,周星驰在生活无忧的时候对张柏芝说“我养你”,在失业的时候说“我爱你”。此中深意,各人领会。
而前者,我觉得更值得女孩子们去咀嚼。比如当至尊宝涕泪俱下说那段经典台词时,他却是个地道的爱情骗子,而当那段话被他用极其平淡的神情语气表述时,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到爱的真挚与情的无奈。
在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有幸能看到别人留给自己的心泪,又有多少人能有幸给别人留下眼泪呢?
赚取眼泪的法宝—70年代的爱情领头人(组图) 70年代
七十年代的人,是尴尬的一代。
七十年代的人,
总是带着上个世纪的思想面对新世纪的生活。我们在充满理想色彩的氛围中成长,却忽然跌进了极端现实的时代。
谦虚俭朴老实的童年教育让我们在物质至上享乐优先的社会中忽然迷失,那些成功白领们追逐着欲望都市,那些少男少女们传阅着变态漫画,而昨天还是青涩年华的我们忍不住要呐喊,高举的手却成了对逝去日子的挥别,只在心底郁闷的问自己:理想在哪里?爱情又是什么东西?
还好当我们左右环顾的时候,发现自己并非在麻木的生人群中叫喊,远远近近的有许多和自己一样风华正茂却心神迷茫的行者.当还有那么一批人和我一样在这个“一夜情”泛滥成灾的年代仍然坚守着对爱情的向往和纯真的信念,我想,一定有些什么并非阳春白雪的事物给予了我们同样的影响。
无可否认,琼瑶的作品包括那众多改编的影视剧都有着剧情拖沓台词罗嗦煽情肉酸等种种几乎令人无法忍受的缺陷。
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她和她的作品影响了起码两代人的爱情观。她笔下的爱情多为童话模式,不是王子公主就是灰姑娘的现代版本,对我们尤其是女孩子们有着心照不宣的吸引力。
在琼瑶的故事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这恰恰符合了女孩子大都以爱情为重的天性,这样的爱情观给了受其影响的女孩子们一个错误的暗示,以为只要自己有爱,什么事都能够克服,什么人都能转变。
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人改变事,而是事情改变人。当长大的女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在现实中碰得粉碎的时候,她们才会明白当初是多么的天真。只是,她们总还爱吟着那些美妙缠绵的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女孩子们大都陶醉在琼瑶营造的现代童话中时,
男孩子们在另一个童话世界中逍遥江湖。这就是金庸为我们创造的成人童话。
许多没有看过金庸的女子会一厢情愿的认为爱看武侠的男人粗旷豪放不解风情,只关心那些打打杀杀。所以有许多爱情早熟的女子在爱情的对象面前才发现自己远比对方幼稚。
金庸笔下的故事大都也是理想色彩远重于现实意味,但和琼瑶比较,却犹如安徒生童话相比格林童话,后者一味的宣扬美好善良的永恒无敌,前者却总会在不经意间留给你残酷的痛,只是这痛往往由外界导致而非内心。
因此,当琼瑶留给我们的影响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平淡,金庸却始终给予我们的心灵以最可靠的慰藉。
当黄蓉为着郭靖殉城,当程灵素为着胡斐吸毒,当阿朱为着萧峰赴死,当我们还为这些感动的时候,意味着我们还选择相信爱情的永恒。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是绝对精彩的,但伴随着的生活背景也是绝对郁闷的。她从女人的视觉出发追寻爱情的细节,并不回避情欲在其中的作用。她让那些从琼瑶世界走出来的女子们开始清醒,然后陷入另一种痴迷。
很奇怪的现象是,张爱玲写尽了人性在现实中的虚无和挫折,却从没让她的读者们失却对爱情的向往,或许,因为她一直坚持了什么。
而当今那些所谓的美女作家们,自以为看透了都市看透了爱情,习惯于让读者随着自己在大上海的背景中糜烂。在张爱玲面前,她们的解读,是多么的肤浅和盲目。
痞子蔡
我并不以为把他的名字放在这里是辱没了以上几位。事实上我本就是 一个很俗的人,
我在本文中列举和即将列举的人物都是极其通俗的代表。
爱情,本来就是俗人喜欢的事情。
痞子蔡应当算是一个被时代成就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尤其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对E时代爱情的巨大影响力,无论何时都不应被忘却。
似乎特别其实普通的故事,在它之前和之后都有无数类似甚至更精彩的网络文章被众多写手的键盘鼠标合力送入网络,但只有它创造了目前为止最大的奇迹。或许那一瞬间,它符合了全部人心底最软弱的一个缺口。
很简单,通过最省事的工具(网络),得到从未有机会的事物(美女垂青),然后是遗憾,并且给主人公留下继续邂逅其余美女的时空。
痞子蔡就像快餐一样迅猛的进入了人们的爱情市场,不是主流,胜似主流。
他其实是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爱情快餐文化已然抛弃了从琼瑶金庸延续下来的纯真,变得更为直接和赤裸。
当金庸面对后痞子蔡们,会不会犹如国宴大师傅进了麦当劳的厨房,长叹一声:这也叫做菜么?
必须承认,我是王家卫的影迷,从《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还有《东邪西毒》和《重庆森林》,无不是我喜欢独自反复回味的影片。如今正翘首企盼着遥遥无期的《2046》。
他的许多影片是不能一下子看懂和领悟的。每次的重看,随着年纪和际遇的变化,我们能得到更深更阔的感受。
他导演的那些故事里,总充满着强烈的宿命感,爱情也从来不是生活的唯一。当我们走过琼瑶的童真,金庸的理想,痞子蔡的不恭后,应当完成了从相信一切到嘲笑一切再到相信命运的周期。
很微妙的是,他从来不教我们该怎么做,甚至不表示他喜欢我们怎么做,他只是给我们演示生活的许多可能,有些路剧中的角色走了,或喜或悲,还有更多的路延伸向模糊的未来,等待选择。
不太习惯像别人那样用周星星的昵称来称呼他。因为对于这个华人世界公认的无厘头代表,我却抱有非常有诚意的尊敬甚至推崇。
周星驰的魅力在于他总是用一些很平常普通的身份或者物品入戏,他的影片常常给我们在沉闷的生活场景中带出惊喜。
《大话西游》和《喜剧之王》是绝不可忽略的两个名字。
前者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影响有目共睹,尽管现在已经不是流行潮头,但不是因为沉没,而是已经成了不再需要任何炒作的经典。
至于后者,我只说一个细节,周星驰在生活无忧的时候对张柏芝说“我养你”,在失业的时候说“我爱你”。此中深意,各人领会。
而前者,我觉得更值得女孩子们去咀嚼。比如当至尊宝涕泪俱下说那段经典台词时,他却是个地道的爱情骗子,而当那段话被他用极其平淡的神情语气表述时,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到爱的真挚与情的无奈。
在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有幸能看到别人留给自己的心泪,又有多少人能有幸给别人留下眼泪呢?
她告诉我爱就要爱的纯粹和执着。
喜欢《东京爱情故事》并不单单因为爱情。他们清朗向上的生活感觉,充实真诚的人生态度,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我极大的影响。
我想,和我有同样受其影响的人们,内心都应该是非常追求完美的,起码是曾经有过。对于它和她我觉得不需要多说。
发表于:2004-09-13 13:37只看该作者
5楼
[MP=500,50]http://bbs.98536.net/70.mp3[/MP]
发表于:2004-09-13 13:57只看该作者
6楼
[em43]
发表于:2004-09-13 14:04只看该作者
4楼
七十年代的[em17]
发表于:2004-09-13 14:48只看该作者
2楼
谢谢。[em30]
发表于:2004-09-13 15:10只看该作者
3楼
[em16]
象猎鹰一样俯视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