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诞生于 2014 年,旨在解决传统加密货币价格剧烈波动的问题。最早由 Tether 公司推出的 USDT 是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稳定币之一,其价值与美元 1:1 挂钩,通过美元资产储备支持币值稳定。稳定币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资产抵押,维持币值的稳定性,使其既具备数字货币的便捷性和去中心化特征,又能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交易风险。近年来,稳定币的采用和应用呈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跨境支付、DeFi、RWA 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DeFi 领域已成为借贷、质押、收益耕作的基础资产。
据 DefiLlama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 25 日,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突破约 2529 亿美元,其中,USDT 占据 62% 以上市场份额,USDC 紧随其后,合计占据超过 85% 的市场份额。稳定币的链上交易量达到约 20.2 万亿美元,接近全球支付巨头 Visa 交易量的 40%,显示出其在数字支付和跨境结算中的重要地位。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
稳定币的热潮甚至吹向了中美巨头。今年以来,全球多家科技和金融巨头纷纷加速布局稳定币领域,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浪潮。美国方面,PayPal 宣布其美元锚定稳定币 PYUSD 已接入 Stellar 网络,专注跨境汇款和中小企业融资;沃尔玛和亚马逊也在积极探索发行自有美元支持稳定币,旨在降低支付成本并打造闭环消费生态;Shopify 则与 Coinbase、Stripe 合作,支持商家接受基于 Base 链的 USDC 支付,覆盖 34 个国家的消费者。
亚洲市场同样热闹,蚂蚁集团旗下蚂蚁国际与蚂蚁数科双双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定位香港为全球总部,推动合规数字交易场景建设。京东币链科技期待 2025 年第四季度获得牌照,计划发行锚定港元及其他币种的稳定币,重点布局跨境支付、投资交易和零售支付场景。
稳定币潮流大势所趋
中美巨头不约而同选择此时此刻开始进军稳定币赛道,其根源究竟在哪?是心血来潮后的潮流追赶,还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
快捷、低摩擦特性,天然支付工具
传统金融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跨境支付、资金清算和实时结算方面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全球化和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传统银行系统依赖多层中介和繁琐流程,导致跨境转账通常需要数天时间且手续费高昂,严重制约了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和产品服务,众多用户因政策因素,深受银行卡被限额甚至冻结之苦。
相比之下,区块链技术支持的稳定币凭借其价值锚定法币、价格稳定的特性,成为数字时代更为高效和灵活的「数字现金」。稳定币能够实现无需中介、秒级到账的资金转移,极大降低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资金利用率。
想象一下,现在你需要给远在美国的朋友转账数百万美元,对方只需要提供给你一串代码数字,数分钟内,你的款项就转入对方账户,而且手续费低于 1 美元。没有限额,没有冻结,没有巨额手续费,没有要求财务证明,没有数天的等待时间,这种特性在跨境支付等领域拥有绝对优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的傲慢却无处不在。SIG 合伙人 Michael Yuan 近日就表示其在新加坡 DBS 银行的不爽遭遇「仅仅因收 200 元银行转账,被各种问询,为了 1000 美元银行让其拿着护照去银行总部,又被前台盘问。」
众多中国大陆区用户取款被银行各类询问,动辄被要求提供各类证明才能开通权限的社会新闻屡屡登上热搜。
稳定币具备可编程性,便于与 DeFi 等创新应用深度融合,支持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零售消费等多场景应用。研究显示,稳定币替代实物现金后,不仅能保持金融系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还可能促进信贷供应的增加,推动金融体系的数字化升级。因此,稳定币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连接传统金融与新兴数字金融的重要桥梁。
数字霸权的争夺:在岸 vs 离岸
中美及全球巨头纷纷进军稳定币领域,背后深刻驱动力之一是数字霸权的争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 2025 年 6 月的参议院听证会上明确表示,稳定币尤其是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将成为巩固美元全球金融体系地位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之下,部分分析人士预计其稳定币市值未来可达 2 万亿美元甚至更高。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